商界侠女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日记:1980,8,25
在招待所参加小说座谈会。参加者有泊镇广播站王亚娟、泊镇副食品公司王玉红、交通局鲁智雅、帆布厂夏增江、矿山机械厂梁炼钢、五金生产资料门市部刘中华、交河磷肥厂孙朝星、县委宣传部付金发等人。
日记:1980,8,27
中午,王雅娟、王玉红、夏增江、梁炼钢、刘中华、鲁智雅、张炳真来海河指挥部玩,打乒乓球。
与王玉红结缘,也是通过文学。1980年,文化馆组织创作学习班,将全县有前途的业余作者齐聚到交河进行集中辅导。来自泊镇的作者中,有三位女作者,都姓王,号称“泊镇三王”,王玉红即其一。学习期间,三王与几位男作者到我所在的海河指挥部玩,打了半天乒乓球,大家玩得都很高兴。县市合并后,我到了市教育局,王玉红在市副食公司医疗室,算是同城相聚了。当时,他们办了个“奋飞”文学社,邀请我当社长,因为我刚刚到教育局,工作很忙,也就婉拒了。不过,他们聚会,我还是经常参加的,聚会地点就在王玉红家里。
八十年代是文人纷纷下海的时代,一向具有商业头脑的王玉红瞅准了机会,在所有的文学作者当中,她第一个下了海,开了一个生产资料门市部,赚到了她的第一桶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又是办工厂,又是开饭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她所开的“红宝石大饭店”成了当时有名的酒店,每天门前车水马龙,宾客云集。不少过去的文友近水楼台,成了酒店的常客,我也是其中之一。
王玉红的热情是出了名的,性子直也是出了名的,在文友们当中,一向被视为侠女;下海之后,在金钱至上的环境里,初心不改,一直未曾忘怀文学,也未忘记过去的那帮文友。大家经常聚在这里,谈论文学,谈论人生,谈到饭时就在这里用餐,好酒好菜。看准了她的侠女情怀,一些人就故意到此吃“霸王餐”,呼朋唤友,大吃八喝,酒足饭饱之后,也没人结账,扬长而去,王玉红从无怨言,下次来了,照样热情招待。
我来了客人,一般也在这里招待(不过,我从未赖过账),时间久了,都知道我与老板娘的朋友关系。那个时期时兴小姐三陪,吃饭要小姐,成了请客的“必备设施”,不要小姐就显得不够档次,很多人就假戏真做,陷在“小姐”的温柔乡里不可自拔。小姐红了,促进了饭店生意,老板也高兴。但是,我们这些文友来了,王玉红是要“把关”的:每每看到有沉湎其中的苗头,她就马上提醒;必要的话,还会发动别的文友与她一起做工作。 有一位文友对小姐动了真情,把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两千元钱托王玉红转给小姐,被王玉红压了下来,结果弄得那个文友很不高兴,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小姐,小姐就更是不满,认为老板娘是胳膊肘往外拐。我就劝王玉红:“何苦呢?碰到这般不识好歹的人,愿打愿挨,活该。”她不同意:“这是在我的饭店里,我以后还怎么见朋友?”
后来,文学渐受冷落,作者们纷纷作鸟兽散;再后来,搞廉政建设,禁止公款吃喝,饭店的生意日渐萧条,钱不好赚了,王玉红就改行干起了别的。 后来她到外地发展,一晃十多年见不到面。前两年听说她回来了,改卖保健品。十多年没见面,我也不知道她的情况如何,联系方式也不清楚,所以,她没联系我,我也没有主动联系她。有一天,突然接到了赵金泉的电话,说在北京工作的胡杨回来了,在王玉红家,叫我过去。我打的去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她家。他们就来找我,晚上在一家饭店涮的羊肉。大家见面,都很感慨。两个文学男,一对姐妹花,当年的青葱少年,如今都年过半百,头上飞霜,“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了。大家聊些家常,说说日子短长,几乎很少触及文学话题,但是当年那种激情,那段温馨的记忆,弥漫在心头,从没有散去。不谈论文学,但是那股子人文情怀还是在的,因为我们就是因为文学而结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是我们的“贵人”。现在我们都渐渐的老了,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爱怀旧。过去的种种,足以供我们慢慢咀嚼,染香我们的口齿,滋润我们的肺腑,装点我们的日子。
王玉红还不服老,还在继续奔波,但我想肯定不是因为钱的缘故。侠女就是侠女,窝在家里养老不是她的性格。只有不停地奔走江湖,扶危济困,抱打不平,才是她的性情所在,脚是停不下来的。而因文学而结的那点情缘,就成了我们互相牵挂的唯一桥梁。
愿她的生意继续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