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兄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日记:1980,4,17
《沧州文艺》第二期发表李炳莹小说《婚前》,反映海河题材的小说,主要是我提供的素材。准备写一篇评论。
日记:1980,6,6
日记:1980,10,29
将《小轿车的风波》给李炳莹送去,让他给写评论。
真正的与李炳莹熟悉起来,还是通过赵金泉。赵金泉是他的学生,知道很多李炳莹的异事趣闻。那天,他领着我去找李炳莹玩,谁也不知他住哪间屋。赵金泉说:“不用问,看看哪屋里的床上不叠被窝,就是他的屋。”那天他不在,我们隔着窗户看到床上的被子果然没叠,乱七八糟的摊在上面。盆架上的脸盆里落满了灰尘。赵金泉说,有一次几个朋友去看李炳莹,见到他的指甲里嵌满了黑泥,赵金泉说:“李老师,我给你打点水,你快洗洗。”李炳莹毫不为意,说:“看俺学生的面上,我就洗一回。”惹得众人大笑不已。
我到海河指挥部以后,离水利局很近,交往也就多起来。有一次,他与李毅兄一起来我这里玩,毅兄提到《沧州日报》的记者安世华是李炳莹的学生。李炳莹说到安世华,态度很是不敬。毅兄劝他:“人家毕竟是沧州日报的记者。”谁知他答了一句:“操!我颇不以沧州报为然!”那种狂傲,让人目瞪口呆,我第一次记住了“颇不以为然”这个词。
我写了一个短篇《小轿车的风波》,孙柏昌老师觉得不错,准备在文化馆办的《梨花》小报上发,他让李炳莹配了一篇评论,将我夸了一顿。他也写了一个描写海河民工生活的短篇《婚前》,很多情节素材都是我给提供的,发表在《沧州文艺》上,我也写了一篇评论《关于“婚前”》。后来有人说我俩是互相吹捧,我反驳道:“不是一回事。人家是居高临下的评点,我只是毕恭毕敬的读后感。”
他也给我介绍过对象,姓张,在交河饭店工作,就是于秀荣带着我偷偷去看而未看到的那位。因为人不在,所以没见到,最后也无果而终。无果而终的,还有他发起成立的“野菊花文学社”,我与李毅等人都在名单之列,当时全国文学社团热还未兴起,人们对此不太理解,官方对此也不支持,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八十年代,我进了泊头教育局,他则调到沧州交通局。临赴任,我与李毅兄为他置酒送行,他提出:“洪勉,以后你不要再喊老师了,就以弟兄相称吧。你是小李,李毅是大李,我是老李。大李老李与小李,《儿子孙子与种子》,都有了。”说罢我仨一阵大笑。从此,我就不再喊他老师,改成“李兄”;又觉得有点生分,旋即改为“炳兄”,沿至现在。
他到了沧州地区交通局,先是任史志办公室主任,后改任局办公室主任,最后任文化局副局长兼文物局局长。以他张扬的个性,既有疯狂的粉丝,也有必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对头。因为不肯满足一个“一号首长”的私欲,结果遭到了报复。当时,我去沧州看他,恰逢我的腿被狗咬了一口。他顺着我的话题就说:“你被小狗咬了一口,我被大狗咬了一口。”虽然最终“一号首长”成了全国著名的贪官而锒铛入狱,但炳兄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不久就船到码头车到站,退了。
关于他的异事趣闻,我写过不少,在此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