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立昭

(2021-03-24 00:18:46)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日记里的历史记忆(87

樊立昭

日记:1979,3,16

政工组搬到北房来住,与袁培、樊立昭住里屋,崔成春他们住外屋。

日记:1979,4,16

中午与樊立昭在城关连队喝酒。

                    --------------------------------------------

北排河扩挖工程期间,县海河指挥部安置在天津市南郊翟庄子大队部。这是一个大院子,房间很多。我们住的是一个里外套间。外面是会议室,改造成临时办公室,住的是后勤科与政办室的部分人员;而我与袁培、樊立昭则住在里间。

樊立昭是我们进场后直接从他的老家千里屯公社来到翟庄子的,而在此之前,我俩并没有见过面。

其实,樊立昭应该算海河指挥部的“老人”了,多年前就在县团部写材料。只是与我们这些“长期聘干”不同,他是属于季节性的临时“聘干”,也就是只有出工程的时候,才会把他招上来;工程完工,他就回到村里继续在生产队劳动。

他的个头比我略高,瘦瘦的。当时也就是四十多岁的年纪,脸上却沟壑遍布。袁培说他邋遢得很,几天不刮胡子,脸上就黑乎乎的。一口稀疏而焦黄的板牙,老远就闻得到口臭,因为他很少刷牙。袜子也很少洗,一脱鞋,满屋子人都喘不开气。好在时间长了,久闻不觉其臭,慢慢的也就习惯了。看上去,他真的比庄稼人还庄稼人。

不过,别看他外表邋遢,倒是个多才多艺之人,属于典型的农村文化人。虽然驾驭不了大材料,但对通讯报道、简报之类的东西,还是驾轻就熟的;袁培非常欣赏他的“四六句子”才能,顺口溜张嘴就来。虽然土得掉渣,但生活气息很浓,不乏幽默之感。字也写的很好,规规矩矩的行楷,看上去令人神清目爽。最有趣的是他对当时很流行的各种曲艺形式也在行,经常 把工地上发生的好人好事,编成数来宝,在“海河工地广播站”的节目里播出。因为早年他曾经在农村剧团待过,京剧、评剧、河北梆子都凑合;老生、青衣,甚至黑头,都能张口就唱。虽说音色不太优美,但绝对中规中矩,有板有眼。有一次,他居然在广播站的“实况转播”里,捏着嗓子,唱了一段京剧青衣,引起工地上一片欢腾。

因为他是海河老人,对各公社连队的带工干部都很熟悉,我就跟着他到各处采访,搜集资料。不过,我最感兴趣的是,跟着他到处喝酒。那时候,海河工地干部的吃喝风很严重。当然,因为条件所限,远算不上大吃大喝,也就是在连队伙房简单弄几个菜而已,有时连炒菜都没有,只是买包花生米、腌个白菜心什么的,就能喝一顿。樊立昭与各连队干部都熟,拿着他不当外人,而他也不客气,遇见吃就吃,遇见喝就喝,有时临走还要捎着点酒菜回去吃。连队干部稍有怠慢,他便连讽带刺来几句,连队干部毕竟是下属,只能赶紧操持酒菜开喝。他也没有架子,与连队干部说说笑笑,气氛融洽得很。喝高兴了,就乘兴来上一段戏。喝得多了,一路上趔趔趄趄、踉踉跄跄。我在一边扶着他,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摔在地上,惹得过路人忍不住掩面而笑。

我与他做了两年伴。1981年,因为形势的需要,不再搞大规模的挖河工程,海河指挥部与水利局合并,我们这些“聘干”也就失了业,四下散开,各找门路去。我也离开县城,去了新创刊的《无名文学》编辑部,给可华老师当喽啰去了。

此后,我漂泊不定,很少再听到樊立昭的消息。我也曾打听过,据说他的经济情况不太好,子女不少,家庭很困难;还有的说他带着儿子四处赶集卖东西。多年之后,我在一次泊头大集上见过他一次,但也是匆匆别过,根本没来得及多说。

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他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有时候还真的很挂念的,但也没有刻意去找他。其实,如果去找,应该找得到的。

                                                         2021/2/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征战北排河
后一篇:通讯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