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摸虾

(2020-11-23 00:29:30)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日记里的历史记忆(17)

摸虾


日记:1975,7,1 

    上午到头节地锄玉米,后转河沿地锄芝麻。

    中午收工回来,在坑塘洗澡。摸虾一碗,与父亲对酌。

        下午在麦场干活。

        生产队分麦秸,每人30斤,我家共270斤。

................................

初中毕业那年,我刚刚十四岁。因为没考上高中,只好回村务农。干庄稼活是个苦差事,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干半天活回到家里,脸上身上都是汗泥道道儿,那模样真的没法看。所以,收工回来,不会第一时间回家,而是跳到村前的坑塘里,痛痛快快的洗一个澡。

我们村背靠滹沱河,村前是一个几百亩大的坑塘。坑塘里常年不干,风大的时候,浪涛拍岸的声音能够传出老远。岸边柳树成行,枝条婀娜;坑塘里水质也好,清亮得一眼见底,水里的杂菜与稠密的小鱼看得清清楚楚,还真有点《沙家浜》里“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的意思。 

大凡在水边长大的孩子,几乎没有不会水的,狗刨仰泳打噗通,一个猛子扎下去半天不见人影;正当你疑惑会不会淹着的时候,他却在老远处探出头来咯咯笑着冲你扮鬼脸。所以,干活回来跳进水里,也顾不得洗去身上的泥水,直接就撩起水仗来。撩水仗是打小就玩溜了的勾当,攻击者怎么围攻,怎么偷袭,被围攻者怎么躲避,怎么反击,怎么突围,一个个鬼一般的机灵。等你玩够了,耍累了,仍然缩在凉爽的水里不肯上岸,于是,就开始摸虾,为中午的吃饭作准备。

整个坑塘很大,有深有浅。在我家前的这一块水很深,应该是坑塘里的坑塘,水性不好的人扎猛子还没摸到底就已经憋不住了,赶紧浮上来换气。因为水深,平时用网捕鱼很少有收获,反而让这里的鱼虾更多起来。我记得很清楚,有人用铁锨把浮在水面的鱼拍死,直接拿回家炖了。但是,那些虾们很少到水面上来,而是沉潜在水底。人们洗澡,会在水底的淤泥上踩出一个个脚印,虾们就把这些脚印当成了自己的巢。一个猛子扎下去,手往脚印里一抓,足足有三四只。因为我们水性好,也不用上去换气,就把摸到的虾放到裤衩的上方,把裤腰一挽,就成了天然的网兜;然后,再接着摸虾。等“网兜”鼓鼓的,憋气也憋得差不多了,这才浮到水面。上了岸,把“网兜”的虾放到草帽里,足足有一大碗。这时候,身上净了,乏也解了,人也精神了,捧着草帽里的虾,美滋滋的回家了。

回到家,把虾交给母亲,剩下的我就不管了。母亲或者放到碗里上锅蒸,或者放油炸,然后端上桌来,招呼我们吃饭。再看那虾红红的,肥肥的,虽然静静地躺在盘子里,仍然支棱着长须与虾钳,仿佛不甘被吞咽的命运。每到这个时候,父亲是一定要喝两口的。我也不会干看着。父亲平时对我要求很严,不许抽烟,不许玩钱,唯独允许喝酒,当然不能喝醉。于是,也不顾“父子不同席”的古训,爷俩就着虾对饮起来。那虾肥腴而多膏,肉甜膏香,就是虾皮被油一炸,酥而脆,连同着虾头与虾尾,一并咀嚼,再喝一口酒再嘴里中和一下,人就成了仙了。

我曾经把这段经历写成散文,发表在1982年的《边疆文学》上,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鼓励;有的学校还把它拿到全校师生大会上朗读,也收获了不少热烈的掌声。当然不是文章写得多好,而是那种有趣的生活打动了读者的心。直到现在,每每想起来,虾的香味似乎还在口中盘旋。可惜,与当年自己摸的虾比起来,现在超市里卖的虾,不管多么名贵的品种,吃到嘴里仍然味同嚼蜡。想再吃到当年那样的虾,似乎很难了。

                                                                   2020/1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马猴子
后一篇:开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