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秤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日记:1975,6,13,
下午,生产队分麦子,每人25斤。分到我家的时候,麦子没有了,只能等以后再说。
日记:1975,6,15
分麦子。迄今为止,包括自留地,每人已分80斤。
日记:1975,6,27
分麦子67斤,包括养猪奖励50斤,换麦种17斤。
……………………………………………………………………………………………………………………….
以上,是1975年我家分麦子的情况。当时,我家九口人,平均每人80斤;最后的67斤,是按户分的总数。这样计算下来,每人平均应该在90多斤左右。
这已经是不错的年成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分过这么多麦子。当时机井很少,种地主要靠天吃饭,每亩地多的产二三百斤,除了交公粮与留足下年的种子,能够分给社员们的,也就所剩无几了;遇到灾年,除了公粮与种子,根本就没有社员们的份了。一斤麦子也不分,人们称作“不开称”,就是用不着秤的意思。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一粒麦子不分,社员们吃什么?平时就不用说了,过年的时候总得吃顿过年饺子吧?也有法子。一是吃救济。每年国家都要拨一部分粮食救济困难人家,所以,当时有句民谣:“吃吧喝吧!吃完了喝完了,上级还给呢!”二是粜粗粮换细粮;三是借,等明年麦子下来时再还。
后来,公社成立了打井队,给各大队打机井;有的时候公社农机站用大水泵给各村从河里调水,再加上发动社员抗旱,粮食产量才有了一些提高。比如1975年,每人能够分到百十斤麦子,已经是史无前例了。各生产队情况不同,分麦子有多有少,所以,大伙聊天的时候就互相攀比,分得多的眉飞色舞,分得少的臊眉耷眼。分得多的,便趾高气昂的嚷着:“走!回家烙饼、擀热汤(热面条)!”分得少的则不敢这么嚣张,灰溜溜的溜回家了。
别看分得多的人那么吹,实际上回到家并不敢真的那么“造”。除非家里来了客人会烙饼招待,自己哪敢如此奢侈?只有病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吃上一顿热面条,白面里面还要掺上细玉米面。也有民谣作证:“装恙装恙,闹顿热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分了这么多麦子吃不完(不是不吃,是舍不得),剩下的,就会偷偷地拿到集上卖掉,换几个钱平时零花,毕竟一家人的穿衣、上学、看病等等,都需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