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泰
肖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5,273
  • 关注人气:3,7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桥献疑

(2019-11-27 00:58:22)
标签:

文化

旅游

分类: 散文

 

单桥献疑

单桥献疑

单桥献疑

单桥献疑

趁去献县城里办事的机会,特意去看了单桥石桥。

在沧州一带,献县单桥石桥很有名气。它距我家不远,早听说过,却未见过。真正让我动了看一看的心思,缘于我的朋友王小丫的一篇《乱世名桥》。王小丫以她优美的文字,呈现给我们一段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如泣如诉的故事,于是,立意一看。

去之前,我特地从网上查了一下有关的资料。一查,发现不对了。在小丫的笔下,美丽的石桥起自于百姓之手,因为适逢乱世,官府不作为,老百姓只能自筹资金,众人动手,且有仙人的帮助,石桥才得以落成;但是网上的资料也是引经据典,言之凿凿。据《明宣宗皇帝实录》记载,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河间府献县上奏朝廷,称单桥朽坏,春水将涨,恐怕会阻断南北往来,但因为工役繁重,非一县力量所能承受,恳请援引过往惯例,调遣单桥附近府县、卫所的军兵、民夫,一起协力修建。皇帝批准了这一作法。献县知县李粹自捐资主修,民间士绅全力捐资募款,历经八年,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终于建成。

两个版本,相去甚远。按感情说,理应信妹妹小丫;但从理智上,我还是偏向后者。小丫说,造桥必选良木,当地只有赵善人家坟地里的几百棵松柏可堪一用;但三次登门求援,均吃了闭门羹。于是,怒而弃之,改建石桥。他们自筹资金,在数百里之外的太行山专门买下了一座山头,无数的船义务捎运,十七年后才得以建成。买下山头,从几百里外往回运石头,这成本应该比买那几百棵松柏高得多。这倒使我想起来七十年代发生在泊头(原交河县)的一件事。当时县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了解决工程用料问题,县里的头头脑袋一热,决定“千辆大车下太行”,集中全县的所有马车去拉。气势倒是恢宏,但来回近一月,人吃马嚼,这可不是一点散碎银两所能应付下来的。不过,当时大车拉石头,是讲政治搞形式,因此可以不计成本;但建石桥,老百姓自己的血汗钱,不至于那么挥霍吧?如果按后一个版本,似乎就合理多了:朝廷恩准,官府坐镇,军民共同参与,依然历经八年才建成,可见花费之巨大,岂是一群穷得叮当响的老百姓所能比拟的?

吾爱吾妹,吾尤爱真理(虽然这真理未必是真正的真理)。小丫妹妹,对不起了。

不管怎样,桥还是立在那里了,也就有了去看一看的理由。

实地一看,果然有些震撼。虽然我不懂建筑,但面对那古朴的气势,精细的雕工,还有已经被岁月剥蚀得成了麻脸般的石头桥面,仍然会不由得发出惊叹之声;至于那些世界名次之类的记载,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不过,我仍然有不明白之处。据说因为交通量巨大,车轮在桥面上竟轧出两道深沟。花了那么大成本建成的桥,老百姓肯定眼珠子般的珍贵它。车轮压出的痕迹,用点水泥修补一下就能恢复平整,为什么居然忍心弃之不管,生生的让它压出两道深沟?既不方便行路,也不利于桥的保护。何也?——当然,我是纯粹的门外汉,不过想以献疑的方式来致敬,相信方家们不至于笑话我竟至愚钝若此吧?还有,古老的石桥,周围是拙劣的现代化设计与建筑,仿佛是把历史当作盆景,摆放在堂皇的客厅里。这有点像景区入口处“全驴馆”门前的那座驴雕像,除了两只耳朵像驴,其他地方都像马。非驴非马的东西,总让人心里不舒坦。

回过头来想想,我还是选择相信俺小丫妹妹的吧。文学作品容许虚构。虚构的美丽,终胜于实际的丑陋多多许。

                                    201911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贪杯
后一篇:献疑之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