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外树芳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散文 |
出泊头市区不足十公里,有一片灵宝之地,那便是现在的齐桥镇。这里,曾经是古建成县的县治所在,以盛产鸭梨著称。古代城郭虽已不在,但灵秀之气犹存。一片新新旧旧的建筑,被广袤的梨树围住。春天,是一树树洁白的梨花;秋天,是一树树丰硕的果实。不管是花是果,都散发出浓郁的芬芳。也许,这就是郭树芳名字的由来吧?
郭树芳,就出生在这灵宝之地,故而脸上透出一种灵秀之气。他不仅长相貌秀气,气质里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儒雅。过去他是写诗的,作品清丽而空灵;后来又改为搞民间文学,本地的各种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奇事逸闻,无不可以娓娓道来。不知什么时候,又迷上了收藏。2015年,《藏书报》组织,中国收藏家协会、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收藏家协会主办的“2015年度十大收藏人物”评选活动揭晓,郭树芳榜上有名。
说句老实话,由于慵懒所致,我至今未曾进过郭树芳的书房,也不知道三万多册明清线装古籍该有何等的壮观与浩瀚。即以我自己的小小的藏书经历,便可管窥出郭树芳藏书的宏大。我也很爱书,从小就喜欢买书。我这一屋子的书,虽然没有认真整理过,估计也就是一二万册,就已经是满满当当,书满为患了;而郭树芳过去住的房子只有56平米,摆放了三万多册书籍,那该是如何的“充实”,当不难想象。据说除了厨房卧室与卫生间,其余的地方都被书籍占满了,一摞摞的书刊从地面堆到桌面,从桌面堆到房顶,来了客人连坐立的地方都没有,孩子只好住到阳台上。这几乎不叫家,而是应该叫书库了。直到后来换了大房子,情况才得以缓解。
说来也巧,我1980年买的一本书不知所终,而三十七年之后的今年,却被郭树芳在百里之外的沧州遇到。他特意花高价买了回来,物归原主。这一段“奇缘”,说明郭树芳对书的钟情与用心。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买书如纳妾》,以记其趣。
藏书的意义所在,除了供自己闲暇之时的把玩摩挲,还要用它来做学问。郭树芳不仅要做藏书家,还要做学问家,十多年来,他出版了各类文史书籍六部,其中,200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泊头雕印考略》,是他研究本地印刷文化的学术专著,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沧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现在是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还是中国楹联协会会员。
荣誉是虚的,但带来的快乐却是实实在在的。从搜集到整理,再到研究以至拿出成果,这是一个愉悦身心的过程。这种愉悦,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郭树芳并不热衷于世俗的名利,但在自己的爱好里找到了灵魂的安身之所。众乐乐做不到,就先做到独乐乐。作为一介草根,既然不能达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先让自己活好了,让自己的亲人活好了,就已经是不小的本事了,这也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但郭树芳做到了。
身无外物,唯花香、果香、书香集于一身,便成就了树芳,郭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