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与人读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近日,一连买了两套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套是1957年一版,1982年第五次印刷;一套是1988年版。论品相,1982年版比较陈旧,是那种自然旧;1988年版比较新,似乎还未翻阅过。
新的一套送给了王小丫。聚会时我夸过海口,许诺送她一套《静静的顿河》。没想到她对书有一种“喜新厌旧”的习惯,不买则已,买则必新,说读旧书如捧病菌在手。也许这是女性的特性使然,注重一卷在手的感觉。我甚至可以想象她读书时的姿势,一定如古人读书前的沐浴熏香,对好书如对爱人,先是把玩欣赏,然后才进入阅读。而我则相反,端坐读书的时候几乎没有,或衾中卧读,或倚座斜览,总没个正行;而且“喜新不厌旧”,新书固然喜欢,但旧书更喜欢,尤其是最初的版本,恍然如见当年的烟尘。也许是虚长几岁,老了的缘故。
网友“深谷幽兰”鼓励我将书赠人,说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不太同意这观点,曾回复说:“玫瑰没了,要余香何用?”我历来是爱书如命,曾书三毛语张贴书橱:“余三者概不外借:爱人、牙刷与书。”近来送出不少,也属无奈之举。面临拆迁,搬书如愚公移山。然而,送出去的,也都是自己读过并不想再读的书。心里喜欢的书,断无送人之理。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趣味相投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好书与友人读,也是一件乐事。有时见到网上有喜欢的书,特意买来送人的事,也是有的。
给王小丫寄去的还有一本《冀中回民支队》,她正致力于回民支队研究,此书遍寻而不得,问我有没有。我说见过,但手头似乎没有。于是,主动请缨,在孔网买了一本送她。包书寄她的时候,却见另有一本赫然在目:就在写字台附近。买了书旋即忘掉,足见我记忆力坏得很。
她还问我要《回民之母》一书。此书确然是有的,况且有两本之多,准备送她一本。可书堆如山,苦苦寻觅而不得。马母躲在人群里,日本鬼子两眼一抹黑,仍然一抓一个着;而马母躲到我书房里,翻江倒海,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说明我比鬼子愚钝得多。
玫瑰送走了,闻闻手,却嗅不到余香的存在,可见玫瑰也不是多么名贵的品种。送就送了,要什么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