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乐的时髦老头

(2017-08-27 03:26:34)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艺评论

【肖泰按】,老了老了,像年轻人一样,学会了电脑,学会了上网,还学会了聊天。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说明我们虽然老了,但没有与现代文明脱轨。今天早上,我在朋友群里发了一篇评论朋友作品的文字,引起了几位老兄的感慨,于是讨论起点赞的问题,正如我在跟帖里说的:“看着几位年过古稀的老者在朋友群里一本正经的讨论‘点赞’的问题,有点使人忍俊不禁。”如果读了下面的帖子,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群快乐的、可爱的时髦老头(老太太)?

顺便说明,燕赵孤鸿先生的话,是在村叟先生一组律诗后面的跟帖。

 村叟清晨打开银屏,肖泰《诗怀慢煮千秋梦》入眼,顿觉一亮。忽记稍前曾有评乐之字一文,亦出肖泰手。

两文体归点评。点,则点出被评文之精,之美,之靓,引导人们再读再赏,深读深赏;评,则直指其短,其浅,其弱,使人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长进。长自独具,短所共有。肖文高处,在于能引导人们如何去赏其独长,补其共短,使人们赏中有获。

群里这样精到的点评,说实话太少了。作品一露脸,赞声一片(没有说大家不好的意思),总感有大年初一拱拱手,道发财的气氛。愿肖泰多奉献点儿点评文章,愿文联群早现切磋推敲之风。

顺谢肖泰对拙作点赞,忝受了。

 燕赵孤鸿:@村叟:我为你点赞呢,点赞呢,还是点赞呢?还是得点一个吧!这是必须的。也许群内点赞,大致是表示看过了。如同去歌厅k歌,一曲终了大家总要鼓掌,以示鼓励。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很多人,可是我自信没有冒犯你的初衷。其实,鼓励是必需的,这并非世故。前几天群里看到一个视频,那位知名学者考证红楼出名的周汝昌老先生讲诗词鉴赏。首先,他就对编写唐宋诗词鉴赏辞典的鉴赏者的资格提出诸多质疑。其次,他借用北大某教授的说法,断言全唐诗里只有一千首算是诗,其余不能算数。第三,他说自己读白居易和陆游强打精神昏昏欲睡,言外之意就是这两个诗人的资格也有问题,或者他们的作品也是没有诗味儿。据周老先生考证,孔子的“逝者如斯夫”那才算得上好诗。如果按照这位老先生的标准来衡量,当代还有诗人吗?当代的诗作还有哪一首能算是诗吗?所以,对于还有这份爱好和勇气来学诗写诗的人,统统需要鼓励。甭管写得如何,都需要点赞。如果周老先生看得到,自然更要说“你写的这叫诗吗?”那就不妨劝老先生继续去睡觉去做梦,到梦里去考证红楼梦里那些雅人的诗句出处以及某人是某人的化身某地是某地的化名好了。说了这一大堆都是题外之言。题内之言是,你这一组诗我喜欢。涉及到国粹京剧的七个剧目,这些剧目我也喜欢。为什么喜欢?不为什么。

村叟像我们这样假大官空套出身的人难道还想当什么诗人不成?上了不到一年多老年大学,听了那么多老师讲课,总不能白上白听吧?总得比划两下吧?再说呢,不就图个老来乐吗?你来一句,我来一句,大伙哈哈一笑,然后一哄而散,这不就是我们所要的晚年生活吗?

是故,方家不要拿那么高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学步涂鸦之作。不然,大家都吓跑了,孙校长还给谁当?

申明一点,肖泰这样的批评,我们一百个欢迎。

谢赵老弟(不知道出于面子还是真心)给拙作挑了个勾。      

燕赵孤鸿: @村叟:赞成老兄的意见。老有所乐,乐在其中,自得其乐,互相娱乐,权当是凑在一起玩儿吧。也算是学以致用,交一份作业,检验一下学习的成绩,和朋友们分享收获的乐趣。若能遇到老友明眼人不吝笔墨用心点评 那当然十分幸运。正如肖泰撰文点评心泉如吟的诗作,付出若干心血牺牲 N多脑细胞,这一份诚挚的友情和尊重,着实令人钦佩不已。像这样健康的评点赏析对提高写作水平必定大有裨益。

     寒江孤篷:@肖泰写得好!朋友间的点赞,更重要的是切磋才对!

红英大姐的词,委婉中透着一点豪气。不揣冒昧,我还是给改了最后一句。朋友嘛!就应该知无不言。

 心泉如吟:今天回老家了,回来晚了。说真的,对李老师的点评甚为感动,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认识时间不长,他能如此诚恳的给我指点,十分中肯,我很是感激,对我的鼓励也很感动。我为在这里认识这些底蕴深厚的文人墨客感到幸运,还望大家真诚帮助多多批评,指导。再谢大家。

肖泰:看着几位年过古稀的老者在朋友群里一本正经的讨论“点赞”的问题,有点使人忍俊不禁。这忍俊不禁自然是正能量的,发自内心的微笑。这说明网络进入老年人的世界,我们已经与现代文明接轨了,并且充实了晚年的生活。

首先声明一点,我为张洪英老师写的那篇文字,不是点评,我没那个资格;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点读后感。既然是“感”,那就必须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至于这感对与不对,就是另一回事了。说白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点赞,只不过这赞点的啰嗦了一点。

我也赞成赵先生说的,点赞如鼓掌,自然是一种礼节。但这鼓掌与鼓掌也有不同。除了恶意的喝倒彩式的鼓掌不算,即便是正面意义上的鼓掌也有冷淡与热情之分。礼节性的,面无表情的,两只手懒洋洋的碰一碰也算是鼓掌,但这种鼓掌总是给人一种漫不经心或心不在焉的敷衍应酬的感觉,与那种眉飞色舞,拍手拍得巴掌都红了的鼓掌,应该还是有区别的。就像我们在剧院观剧,总不能演员一张嘴就是一个迎头好;不管是唱念做打,总要在某一点上打动了我们,我们才会情不自禁的鼓掌喝彩。当然,我并不是说简单点赞的朋友不是真情实意,其实我自己也经常这样做,只不过是怕麻烦,图省事而已。况且,更多情况下我连赞都不点,看了就是看了,看过也就完了。

但有些赞我还是要点的,比如读了张洪英老师的作品就不由自主的发出由衷的赞叹。它既不是古代御用文人的奉旨上表,也不是文革期间的站队表态,而是被拨动心弦之后的发自内心的喝彩,是情不自禁的击节,是下意识的拍案。如果不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倾吐出来,便如鲠在喉,憋得难受。说出来了,心里就舒服了。至于人家看了舒服不舒服,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其实,也就等于前面提到的把手拍疼了的鼓掌,颇有点像私淑弟子的自愿投奔。

最后,还是要感谢几位大兄与大姐的肯定。过奖了,有点承受不起,我倒是愿意把几位的话当做前辈对后学的一种鞭策与鼓励。

                                                                   2017-8-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今夕何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