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时髦老头
(2017-08-27 03:26:3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艺评论 |
【肖泰按】,老了老了,像年轻人一样,学会了电脑,学会了上网,还学会了聊天。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说明我们虽然老了,但没有与现代文明脱轨。今天早上,我在朋友群里发了一篇评论朋友作品的文字,引起了几位老兄的感慨,于是讨论起点赞的问题,正如我在跟帖里说的:“看着几位年过古稀的老者在朋友群里一本正经的讨论‘点赞’的问题,有点使人忍俊不禁。”如果读了下面的帖子,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群快乐的、可爱的时髦老头(老太太)?
顺便说明,燕赵孤鸿先生的话,是在村叟先生一组律诗后面的跟帖。
两文体归点评。点,则点出被评文之精,之美,之靓,引导人们再读再赏,深读深赏;评,则直指其短,其浅,其弱,使人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长进。长自独具,短所共有。肖文高处,在于能引导人们如何去赏其独长,补其共短,使人们赏中有获。
群里这样精到的点评,说实话太少了。作品一露脸,赞声一片(没有说大家不好的意思),总感有大年初一拱拱手,道发财的气氛。愿肖泰多奉献点儿点评文章,愿文联群早现切磋推敲之风。
顺谢肖泰对拙作点赞,忝受了。
村叟 :像我们这样假大官空套出身的人难道还想当什么诗人不成?上了不到一年多老年大学,听了那么多老师讲课,总不能白上白听吧?总得比划两下吧?再说呢,不就图个老来乐吗?你来一句,我来一句,大伙哈哈一笑,然后一哄而散,这不就是我们所要的晚年生活吗?
是故,方家不要拿那么高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学步涂鸦之作。不然,大家都吓跑了,孙校长还给谁当?
申明一点,肖泰这样的批评,我们一百个欢迎。
谢赵老弟(不知道出于面子还是真心)给拙作挑了个勾。
燕赵孤鸿:
红英大姐的词,委婉中透着一点豪气。不揣冒昧,我还是给改了最后一句。朋友嘛!就应该知无不言。
肖泰:看着几位年过古稀的老者在朋友群里一本正经的讨论“点赞”的问题,有点使人忍俊不禁。这忍俊不禁自然是正能量的,发自内心的微笑。这说明网络进入老年人的世界,我们已经与现代文明接轨了,并且充实了晚年的生活。
首先声明一点,我为张洪英老师写的那篇文字,不是点评,我没那个资格;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点读后感。既然是“感”,那就必须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至于这感对与不对,就是另一回事了。说白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点赞,只不过这赞点的啰嗦了一点。
我也赞成赵先生说的,点赞如鼓掌,自然是一种礼节。但这鼓掌与鼓掌也有不同。除了恶意的喝倒彩式的鼓掌不算,即便是正面意义上的鼓掌也有冷淡与热情之分。礼节性的,面无表情的,两只手懒洋洋的碰一碰也算是鼓掌,但这种鼓掌总是给人一种漫不经心或心不在焉的敷衍应酬的感觉,与那种眉飞色舞,拍手拍得巴掌都红了的鼓掌,应该还是有区别的。就像我们在剧院观剧,总不能演员一张嘴就是一个迎头好;不管是唱念做打,总要在某一点上打动了我们,我们才会情不自禁的鼓掌喝彩。当然,我并不是说简单点赞的朋友不是真情实意,其实我自己也经常这样做,只不过是怕麻烦,图省事而已。况且,更多情况下我连赞都不点,看了就是看了,看过也就完了。
但有些赞我还是要点的,比如读了张洪英老师的作品就不由自主的发出由衷的赞叹。它既不是古代御用文人的奉旨上表,也不是文革期间的站队表态,而是被拨动心弦之后的发自内心的喝彩,是情不自禁的击节,是下意识的拍案。如果不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倾吐出来,便如鲠在喉,憋得难受。说出来了,心里就舒服了。至于人家看了舒服不舒服,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其实,也就等于前面提到的把手拍疼了的鼓掌,颇有点像私淑弟子的自愿投奔。
最后,还是要感谢几位大兄与大姐的肯定。过奖了,有点承受不起,我倒是愿意把几位的话当做前辈对后学的一种鞭策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