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讳

(2017-04-11 02:42:54)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老规矩(2

在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中,名讳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指的是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分用义异;合用义同名字,但含有敬意。它是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现象。遇到君主或尊长者时,不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些字,于是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

学术界一般认为避讳起源于西周,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有 鲁国大夫有关取名六忌的见解,《礼记》中亦有"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等,这都说明当时已经有不少具体的避讳要求,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形成过一整套制度,避讳的要求也不太严格。秦汉以后, 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固,君主之尊变得无以复加,那时,皇权至高无上,君王的名字当然也就不能随便称呼;而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尊长的名字也不能轻易书写,凡遇有帝王或尊长之名,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样,“避讳”逐渐就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俗之一了。最具影响力的是司马迁。就因为回避他父亲的名字,而改变了别人的名字。因为其父叫司马谈,所以在《史记》中找不到一个“谈”字。有一个人名叫“ 赵谈”,司马迁就把他改成了“赵通”。

作为旧读书人家,我们家在此方面要求也很严格。再早的事就不说了,仅仅就我的记忆而言,称呼也是有许多讲究的。比如提到自己先人的时候,不能直接称名字,要称“XX公”;家道中落以后,旧家庭受到社会的普遍歧视,尤其是在农村,再那么文绉绉的说话是要被人看不起的,于是“爷”就代替了“公”,称为“XX爷”了。一字之差,语气却改变了不少,显得接地气,不那么酸溜溜的了。如果客人问自己父亲的名字,那就更复杂了。既不能直呼其名,也不能称为“XX公”,要说:“家父的名讳,上边一个X字,下边一个X字。”这两个X当然不是同一个字,而是父亲的名字,一般前面的字是辈分,后面才是名。

对我讲这些讲得最多的是祖父,别看老人家文化不高,对这一套礼仪却懂得很多,我很小的时候就给我灌输这些。有时候我嫌麻烦,老人家立即厉声的呵斥:“这算麻烦?为尊者讳嘛!”于是,他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人一提到自己去世的父亲,就必须大哭,以显示自己的孝心。我仍然不解,就问:“要是提一次就哭一次,几十年过去了,还哭得出来吗?”祖父似乎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想过,就有点不耐烦的说:“你一个小孩子家,跟你说你也不懂。”难住了学识渊博的祖父,我很有几分自得,所以,这个情形我至今记得很清晰。

                                                   2017,4,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封建家庭
后一篇:乳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