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泰
肖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8,301
  • 关注人气:3,7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杀手

(2016-05-14 02:58:11)
标签:

历史

分类: 读《说苑》

                              ——读《说苑》(19

读《说苑》的“立节”一卷,说实话,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在全卷二十三则轶事中,就涉及到了十八人的死亡。这十八人的死亡,虽然方式不同,理由不一,但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均为自杀。十八人中,除比干是犯颜直谏,被暴君剖心而死外,其余均为自杀。而且,比干也是明知送死而自愿赴死的,也相当于自杀;他们的自杀,都是出于灵魂的挣扎。在生存欲望与道德感之间的冲突中,显然是道德感战胜了对生的欲望,因而甘愿赴死。

其实,在我看来,他们所谓的自杀理由,都不能成为其理由;即便在当时的人看来,死,固然是保持气节;不死,也没有人会有非议的。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犯下不可饶恕的、非死不足以平民愤的罪过,有的甚至是因为有功,例如楚国的将军子囊。

楚国与吴国开战,楚军病少而吴军兵多。子囊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攻打吴国必定失败,那样,就会使楚国损失国土,有辱国君,是忠臣所不忍心做的。因此,他没向国君请示,便挥军退却。按理说,如果他一味蛮干,不顾双方力量悬殊,命令军士硬攻,肯定会落个全军覆灭,那吴国的灭亡之日也就到了。但他没有这么干,而是主动退却,为国家保存了实力,为日后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这是对君主、对国家有利的事,不但没罪,反而是有功的。但后来他向国君复命,要求赐死。国君说:“你之所以临时逃遁,是为了对国家有利。所以,你不必死。”子囊却说:如果临阵逃跑的人没有罪过,那么后世做臣子的,都会用不利的名义仿效我逃跑,那么,楚国终究会成为天下的弱国。因此,他伏剑自尽。

其实,在这里,国君与子囊本人都混淆了战略撤退与临阵逃跑的界限。用军事观点看,战略撤退是以退为进,保持有生力量,以更有效的打击敌人,这与逃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应当说,子囊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他为国家保存了实力,是有功之臣。倒是他的自杀,造成了国失栋梁,实实的对国家不利了。

岂但是子囊,在本卷里涉及到自杀的这十八个人,哪一位不是社会精英、国之干才?在可死可不死的情况下,他们都选择了死。从客观上说,都对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可奇怪的是,这种对君王、对国家、对人民都不利的是,却受到了大张旗鼓的赞扬和表彰。这些君主们,赞扬对江山社稷不利,对自己座位不利的行为,难道都疯了、傻了?这究竟为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是不是基于以下几条原因:

首先,是出于对权威的崇拜。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权威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而君权,则是这权威的象征和标志。为了维护君权,就必须提倡对他的无条件服从,甚至“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不需要任何理由与借口的。子囊有功而自杀,唯一的一点,就是未及时向国君请示便做出了撤退的决定。虽然结果是功大于过,但因为毕竟触及到了君权的权威性,子囊便认为自己是罪不可赦,国君也进而认为他的自杀是一件“义举”了。

其次,是出于对秩序的维持。君主要想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维持秩序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强调统一和整齐的队伍里,任何人的出轨都是不被允许的,而不管他有多么有力的理由。为了维护这种秩序,对出列的人忍痛割爱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再次,是出于对生命的漠视。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里,只有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君王来说,只有工具而没有人,生命在他的眼里是不存在的,有利于社稷便是好的,无利的,便杀无赦。朝廷不相信眼泪。孔子所提倡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是这一观点的理论支撑。在孔子眼里,人民只能当工具使唤的。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以死邀名等。

这些,纯属我瞎想,恐怕,连隔靴搔痒的效果都达不到。还是留待有有识之士去探讨吧。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在这些人的自杀事件中,道德充当了第一杀手的角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村里的”
后一篇:绿豆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