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苑》(12)
有的时候,好心不见得能办好事。孔子的学生子路当了蒲令,他让老百姓修整沟渠,以备水涝。他怕百姓所厌烦和憎恨,便以个人名义,发给每人一筐饭和一壶汤。孔子听说后,让别的学生前去,将那些饮食倒掉。子路当然很不高兴,就气冲冲地去见孔子,责问老师:为了防备水灾,我才让百姓修整沟渠,但他们大都没有食物,我才发给他们每人一筐饭和一壶汤。您为什么要制止这件事呢?您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施仁政吗?孔子说:你认为百姓们在挨饿,为什么不去禀报君王,打开粮仓,发给他们粮食吃,却要用自已的食物馈赠给他们?孔子进一步解释说:这“是汝不明君之惠,见汝之德义也”,意思是说,你不去显示君王的恩惠,却来突出你自已的恩德仁义。孔子警告说,如不及时改正,“则尔之受罪不久矣”。
子路以为,自己拿出食物来让百姓吃,这是一件行仁政之举,反而被老师责怪,心里肯定感到很委屈。可能当时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这里涉及到一个官售私德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关系到当官的权利是谁给的,用它做什么的问题,和前些年所开展的“当官为什么?在职干什么?去职留什么?”之类的大讨论很相似。
那么,当官的权利究竟是谁给的呢?在过去,“皇恩浩荡”,是朝廷给的,万岁爷给的;现在,则是党和人民给的。手中有了权利做什么呢?一句话,过去是代表朝廷和皇上,现在是代表党和人民,来进行行政管理,造福于国家,造福于百姓。这虽然需要个人来施行,却绝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在这里,官员只是权利的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个符号而已,就象火车头,你只能沿着一定的轨道,带领着列车前进。偏离了轨道,就会翻车。孔子之所以责怪子路,就是因为子路没有按规矩出牌。百姓没有食物,他不去禀报君王,开仓放粮,而是拿出自已的食物来发给老百姓。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在施仁政,实际却收到了收买人心,树立个人形象的效果。这就是做了本应由朝廷而不是由他来做的事。如被朝廷怪罪不来,“则尔之受罪不久矣”,也就是说,领罪受罚的日子就要到了。
官售私德,绝不是简单的讨好卖好的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会由此而生。例如,有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巴结上级,讨好同事,拉拢下属,排斥异己,任人唯亲,培植个人势力,拉山头,搞宗派;更有的官员,利用权利搞权钱交易,聚敛钱财,行贿受贿,营私舞弊。实际上,他们是把手中的权利当成了自己谋私利的工具。而由于他们地位的特殊性,造成的恶劣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直接导致了社会风气的颓败,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源。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话是相当有远见的。
当官也好,为民也好,用很现代的话说,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为官者,其本分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切均应出于公心,不能借此来树立个人形象,更不能用此来收买人心。北魏时,奸臣元叉独揽朝政,借提拔官员以售私恩,被正直的大臣斥为“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恩,是要谢的,但不是谢提拔你的某个个人,而是要谢朝廷和皇上,现在,则是要谢党和人民。除此之外,任何人也没有资格接受你的谢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