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驾临

分类: 散文 |
昨天,明明终于将岳母送来了。从去年国庆儿子结婚,岳母到其他子女家去住,迄今已整半年。从2007年到现在,老人家还从未这么长时间离开我家。说实话,人相处久了就会产生感情,这么长时间没见,还真有点不适应呢。
2007年,母亲去世。下完葬,从老家回到城里的家,吃第一顿饭的时候,我就泪流满面的对儿子与女儿说:“现在,你奶奶已经走了,在世的老人里面,就只剩下你姥姥了。你们要加倍的疼爱她。”儿女都很懂事,凡是重大节日,不是买礼物,就是打电话,很少会忘掉。钱无所谓,关键是有那份心。
岳母长时间住我家,并不是别的子女不孝顺。内弟一家在内蒙做生意,也曾经将岳母接去,但老人不适应那里的环境,大约那里海拔高,呼吸困难,说什么也不肯再去。凡事以顺为孝,你总不能强迫老人别别扭扭的在那里住着;一个女儿嫁在本村,本来她最适合照顾老人,但不幸英年早逝;两个女儿嫁在天津,其中一位老老少少十来口人,为了生活,年过花甲还在奔波操劳,另一位年轻丧夫,带着上学的孩子度日,她自己也没有正式工作,在家里开了个副食摊儿维持生计;还有两个女儿嫁在邻村。两个人都当了奶奶、姥姥,各有一大家子人。尤其是四妻妹生就操劳的命,她在村里教学,要照管家里的地与树;还要帮着在沧州工作的儿媳带孩子,所以,节假日沧州、献县来回跑。最小的妻妹嫁在北京,本人上班,孩子上学,家里还承包了一个生态园,也是忙得昏天黑地。要论清净,自然要数我这里。父母均已去世,儿女一在北京,一在上海。我与老伴均已退休(我属于内退)。没有经济负担,又有充裕时间,所以,岳母住在我家是最合适的。
岳母年过八旬,却身体健壮,精神矍铄。这也是拜命运多舛所赐,苦难造就了她坚强的意志与硬朗的体魄。老人三岁时,她的父亲当兵离家,一去再无音讯;小脚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生活在一个旧式的大家族里,受尽白眼与欺侮。最要命的是,一个小脚老人,一个幼小女儿,在那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里,却要出头露面去地里干活。路上怕被人碰见,尽量躲着人走。岳母后来嫁给岳父。岳父大兵出身,性格暴躁,动辄发火,岳母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儿,没有还嘴还手的胆量。好不容易熬到儿女成家,自己也老了,又面临着目前的窘境。在中国,人的一辈子最孤苦无援的就是老年。自己已经没有劳动能力,再也不能为家做贡献,而且年老多病,生活难于自理。这时候,她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儿女孝顺的还好说,遇到自私的儿女,只能做砧板上的鱼肉,任凭刀劈斧剁。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国家无力负担养老问题,自己的儿女再不孝顺,老人算是作了孽了。好在岳母的境遇还算可以,虽然有点困难,毕竟儿女的孝顺还说得过去。这个时候,大家就得有多大力量尽多大份心。既然我与老伴有这个条件,还有什么好说的?我经常对老伴说:咱现在多伺候伺候老人,并不完全是为了老人,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等到哪天父母不在了,自己心里踏实,毕竟为了老人尽力了,没有遗憾。自己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也秉持这样一个原则。内弟与其他姐妹们对岳母住在我家多次表示感激之情,我与老伴也再三表示:这绝不是钱的问题。是自己的老人,就得尽自己的那份力。再说,一个老太太,吃喝用度能用多少钱?这点散碎银两,我家还是有的,你们不必担心。
自从去年国庆儿子娶了媳妇,又计划着生孩子,内弟他们觉得以后我家的负担重了,背地里谋划着岳母养老的问题。姐妹们没有条件,内弟决定把岳母托付给本村的外甥照顾。我一听说,忍不住乐了:他们想得过于简单了。且不说外甥本来没有这份抚养的义务,即便他们想照顾姥姥,又谈何容易!外甥要挣钱养家,媳妇在家带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连自己都照顾不过来,哪里还会有精力去照顾姥姥!再说,即便他们觉得行,老人是否能够适应这乱糟糟的环境?弄不好还会影响人际关系,撕裂亲情。另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实际问题横亘在眼前,他们年轻,还预想不到。我用了一个比喻:就像用砖砌墙,本来挺齐整的,突然中间嵌进去一块三角八棱的石头,四下里不合缝儿,墙体岂能坚固。但是,按照中国传统,在所有子女当中,当儿子的是一家之主,既然他这样安排了,姐妹们也不好说什么。我这个当姑爷的,更不宜说三道四。
最近,岳母身体出现了一点状况,外甥他们倒是尽力了。老伴为此很是担心,内弟他们肯定也想到了。前天内弟妹打电话过来,问是否可以让岳母来我家住一段时间,老伴二话没说,很爽快的就答应了。昨天,外甥把老人送来了。岳母当然很高兴。中午弄了几个菜,还喝了点酒,老人略显憔悴的脸上有了点红晕,也有了几丝笑意。我对老人说:“这样,您踏实了,姐妹们踏实了,我俩也踏实了。”
老人连连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