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尽孝须当时

(2016-04-17 03:02:45)
标签:

历史

分类: 读《说苑》

                              ——读 《说苑》(13

    中国人历来是推崇孝道的,封建统治者曾把它提到“以孝治天下”的地步。孔子说:“人之行,莫大于孝。”是说人的行为没有什么比尽孝更大的事了。他认为,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立身要以孝为根本。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之道莫过于父子之亲。动物尚知反哺,何况人乎?一部《孝经》,只所以被人读了两千多年,其原因盖源于此。

    我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孝道论者,尤其不赞成没有原则、没有条件的“以顺为孝”的观点。过去是主张父死“三年而无改于父之道”的,“无改”就是什么都不能改变。好的固然要继承,不好的呢,也要继承么?我们看历史,不难发现,凡是反对改革的人们最拿手的“杀手锏”,就是“祖制”。稍微越过祖制的雷池半步,都是大逆不道,闹不好要掉脑袋的。所以,我以为以敬为孝要比以顺为孝好得多。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愚昧走向文明。道德与伦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而孝道为人之大伦。“贤父之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义,藏其伪,时其节,慎其施。”也就是说,父亲对于子女,是用慈爱和恩惠来养育他,用教诲使他成人,培养他的行为合乎规矩,积蓄他后天的才能,对他的节操适时培养,使他的作为小心谨慎。因此,做为子女,对待父母也要“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趣走进退容貌不悖乎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即:说话发言,回答问题,不能使双亲感到难听;趋走进退,容色行为,不能使双亲看着不顺眼;宁可使自己身受屈辱,也不能使双亲的心里不高兴。总而言之,做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通过侍奉双亲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

    这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实践起来却非易事,甚至即使有了孝心,也有许多细节为我们所忽略。等我们年事渐长,深谙为人之道,懂得如何去孝敬父母时,然而,尽孝道的最佳时机却可能已经错过了。子路就曾经慨叹,从前侍奉双亲的时候,经常吃只有穷人才吃的野莱,还要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为双亲背米。等到自已腾达之后,条件好了,父母却己去世。再想回到那种吃野菜、为双亲背米的日子,已不可能了。“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木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干鱼吊在绳索上,能有多长时间不被虫蛀呢?双亲的寿命快得如白马过隙。草木想继续生长,但严霜寒露却不让;贤德的人想要赡养老人,双亲却不能等待。这是人生何等的悲哀!

    是啊,稍上年纪的人,谁没有过这样的遗憾呢?年轻时,只想着奋斗,根本没顾及过父母的感受;等我们渐省人事,已为人父、为人母时,父母已是风烛残年,甚至弃世而去。记得我年轻时,父母还住在乡下,我只有到星期天才回去一次,帮着干点儿活。后来,将他们接到城里,但他们已经老了。父亲去世后,我才醒悟到,这么多年,我竟很少陪他们下过饭店。所以,只好把对父亲的歉疚,转到还健在的母亲身上。只要有机会,就带她去饭店,发誓要把当地的饭菜都让她尝一遍。但后来又有一件事,使我产生了新的不安。一次母亲要去静海看望我的舅父,我准备用车去送,可母亲却执意要坐火车。她说她以后也许一辈子也坐不到火车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她还从未坐过火车。不但如此,她还从未见过山,见过海。自已这些年来,天南地北地跑,见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未想到过母亲。而这些,母亲也只在电视里见过。我不禁责骂自已,离北京这么近,为什么不带她去看看故宫、长城?离渤海也不远,为什么不让她去看看大海?不仅是没有这样做,而是从未有过这种念头。现在有条件了,可老人已经老了,又有重病在身,想走也走不动了。再一犹豫,母亲就不在了。每每想到此,心中都会感到阵阵锐痛。因为,这种遗憾已经没有机会弥补了。

    可惜人生没有来世。我只有用充满遗憾的口气对我的孩子说:孩子,尽孝须当时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为官勿售私德
后一篇:奇梦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