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一三)
(2014-11-30 04:29:58)
标签:
历史 |
分类: 读书札记 |
(31)韩信悔不用蒯通之计
韩信(?—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是西汉开国的大功臣,官拜楚王、上大将军,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作为军事家,韩信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可以说,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军事家之一。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最后,也没逃脱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其实,如果不是出于对刘邦的感激之情,或者说,如果他对刘邦不是那么忠心耿耿,那么韩信是有机会、有条件改写中国历史的。但是,他没有那么做,依旧衷心的跟着刘邦南征北战,成了汉朝的开国名将;同时,也造就了自己被杀的命运悲剧。只是死到临头时,他才后悔了,这就是他在临行时所高喊的“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汉四年(前203),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其实从此刻起,刘邦对韩信已经不再信任,也为韩信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就在此时,项王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韩信。武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韩信的角度,指出了刘邦为人的不可靠,同时,也指出了韩信在当时所处的重要位置。他说:“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意思是说: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最后,武涉直接道明了自己的来意: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武涉的建议立即被韩信拒绝了,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起了作用。他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他威胁韩信说:“看您的面相,顶多不过是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韩信说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蒯彤也为他分析了当时楚汉相争的形势: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后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现在,将士的锐气长期困顿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祸乱。于是,蒯通也得出了与武涉相同的结论:“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紧接着,他就提出了所谓的“蒯通之计”: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意思是,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
其实,如果冷静分析一下武涉与蒯通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当时的形势确如他俩所说的, 楚汉相争,一时间,恐怕谁也不能战胜谁,所以,韩信就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他的天平倾向那一边,哪一边就会取得胜利;如果韩信自己独立,天下就会成为鼎足之势,类似于后来的汉、魏、蜀三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中国的历史真的要改写了。这一点,韩信的心里也不会无数,只是他出于对刘邦的忠诚,个人感情代替了政治规则,犯了政治的大忌,把这个重要的机遇放过了。韩信后来的结局也不幸被蒯通言中:“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等他自己明白过来的时候,机会早就错过去了。可惜,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历史也不会重新再来一次,韩信只能到九泉之下去后悔了。(201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