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之经典

(2006-06-18 12:08:19)
分类: 杂谈

                                                        --我看曾国藩(三)

   其实,曾国藩一生最成功之处,既非他的文治,亦非他的武功,而是在家庭教育方面。读他的家书和日记,尤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读他的这些书信和日记,只所以感到亲切和贴近,是因为他不曾端架子,既没有高官显贵的颐指气使,也没有兄长长辈的故作威严,有的,只是严肃中带着几分亲切。其实,这和老师教育学生是同一个道理。没有了严肃,也就失去了号召力;没有了亲切,也就失去了亲和力。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这二者是缺一不可,不能偏废的。比如,他的几个弟弟,或为政坛显要,或为豪家总管,他也总是以一个兄长的慈祥予以或做事、或做人的指导。比如在书信中,对其几个弟弟的习字、考试、求职或从政、军事等等,都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教诲,其细腻、其亲切、其平和,读者难不动容。如对子植、秀洪两弟的书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指出其差异和改进之处,居然提到他们目前使用的狼兼豪笔不合用,可以赠人,甚至在信中连赠送何人,赠送几枝都一一关照了。而这信,却是他在病中写的;诸如季洪考试不利,他在信中劝慰“区区得失,无足介怀”,“今岁小挫,亦盈虚自然之理,不必抑郁”。澄侯在老家"办贼事",地方上人皆称快,他在信中告诫“办贼不是为一家呈势张威,面上不可露得意之声色”。尤其告诫诸弟,不可轻受人财物,“受人人情,皆钓饵也”,“以后切记不可轻受人财,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这些话,如果放在现代人来说,必定会被认为是打官腔,唱高调,可这却正是曾国藩自己的亲身感悟。
    对待子女,那就更是循循善诱,严格要求了。小到衣食起居,大到处世为人,更是用心良苦。他的儿子曾纪泽日后成为著名的外交家,与曾国藩的教诲密不可分。曾纪泽少年时体弱,他劝谕其加强锻炼。“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尔每餐食毕,可到唐家铺一行,或到澄叔家一行,回来大约可三千余步。三个月后,必有大效矣”。不但指出了养生的方法,连散步走多远,到什么地方都一一指明。不知读者读到这里会有什么感想。其他体现做人行为的一些居家琐事,嘱咐的就更多了,真象一个苦口婆心的老婆婆,哪像个指挥千军万马,威震中原的元帅?他反复叮咛“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甚至为家中妇女一天中应做什么都详列出来,大家不妨欣赏一下:
早饭后                       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          食事
已午刻                       纺花或渍麻                          衣事
中饭后                       做针凿刺绣之类                  细工
酉刻(过二更后)   做男鞋女鞋或缝衣               粗工
    而且,每日定完这些“功课”,他还要亲自“验工”:食的力量,我们虽不能至,但应心向往之的。比如说:自制能力。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自制能力。据我的理解,所谓自制能力,无非指两点,即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首先应该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因为情绪直接左右着人的行为。曾国藩的超人之处在于他能时时自省,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在他的家书中多有流露,如“余近来肝气太燥,动与人多所不合,所以办事多不能成。”他还多次劝诫他的子弟:“余固恐弟之焦灼也。一经焦燥,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总宜平心静气,稳稳办去”。“必须将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乃可渐渐减轻。蝮蛇螫手,则壮士断其手,所以全生也。吾兄弟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将恼怒的情绪视为毒蛇,曾国藩的谨慎与冷静可窥一斑了。如此去治家、治军、去修身,如何能不成功?反省我们自己,所欠缺的,大概正是这一点:一切依性情而为,难免伤及别人,也将自己陷入了窘境。
    其次是及时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心境平和的基础上,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这是曾国藩《养身要言》中的一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欲望,说来容易,但实行起来又何其难尔。自古有“欲壑难填”之说,也叫“人心不足蛇吞象”。生活中种种不义行为、腐败现象,皆由这个“欲”字而来。曾国藩则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一般人在位高权重时,便容易忘乎所以,他却认为“处大位大权而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我想如果成克杰们及早读了这句话,或许就不至于断送了自家性命。曾国藩对其家人也同样严格要求,谆谆教导。因为他自知“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矣”。而“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所以,“教训后辈子弟,总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以药佚骄之积习”。对于钱财等物,“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古人有云,“无欲则刚”。我们做不到无欲,但总可以学一学曾国藩,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在欲望膨胀之时能及时冷静地予以反思,增强自己的自制能力。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人生自然就会少一些挫折和失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