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曾国藩(二)
对曾国藩的文治武功,我不怎么感兴趣,尤其是他打仗的事。反正仗打多了,有胜也有败,以常胜将军著称的曾国藩不也打过败仗,几欲投水自殉么?我一直有兴趣并感到不解的是,慈禧太后历来是以刚愎自用、乖僻怪戾著称的,在别人动辄获罪的时候,曾国藩将个老佛爷伺侯得舒舒服服,究竟为何?军绩、政绩自不必说了,难道就没有别的么?
读他的日记和书信,倒使我略有所悟。因为他的日记和书信,未必就是为了日后出版挣稿费而作,所以能实话实说。通过这些日记和书信,使我们对曾国藩才算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从本质上说,曾国藩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儒”字。在政治上,他是儒臣;在军事上,他是儒将;在治家上,也处处带着儒家思想的色彩。按古代圣贤的标准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可谓完人了,但读他的书信与日记,我看到的却是一个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老夫子形象。当然,这也就是他的为人之道。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曾国藩是深谙此道的。“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功夫也”。因为他知道,“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代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所以“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只宜抑然自下,一味忠信笃敬,庶几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否则人皆厌薄之矣”。“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此种议论,比比皆是。不过,你如果要认为曾国藩胆小如鼠,属懦夫之辈,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天地之道,刚柔相济,他讲究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在这一点上,曾国藩是研究到家了。“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所以“刚非暴虚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逊而已”。前面说过,致凶有二端,其一为“长傲”。“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刚柔相济呢?曾国藩也列举了几条:“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由他看来,求“名”求“利”,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之矣。”曾国藩在位高权重之时,常常有“颠坠之虞”,其原因,盖源于此。此番观点,是应给我们以启示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名和利视为一体的。正如一位女贪所言:“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这种人如果早读一些曾国藩,说不定还能保全一条性命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