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一曲《常回家看看》风靡了神州大地,歌曲通过对家庭和亲情的赞美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但不知从何时起,歌词却被“民间艺术家”们改得变了味。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爱人,到头儿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酒烟,
领着爱人,到头儿家看看……
意思一看便知,说的是下级要不时到领导家里看看。据有关人士介绍说,这“看看”是大有学问的。常到领导家里看看,一是显得对领导尊重,说难听点儿是攀升巴结的意思;二是在众人眼里显得与领导关系密切,以弥补自己底气不足的缺憾;三是可以讨讨口风,打听点“内部消息”;低下点儿的可以进几句谗言,拨弄一点是非。到领导家去带什么礼品也是有讲究的:礼物少了显得单薄,礼物多了显得见外;最好是两瓶酒,可说成是出差捎来的;几条烟,说是同学送的;弄点特产则更好,可以说是老家人捎过来的。“官不打送礼的”,上下级之间就在这样的亲密接触中,其乐融融,天下太平,万事大吉了。有人曾形象地说:“这叫密切联系领导”。
我这人是懒散惯了的。平时最疏于串门,亲戚朋友们除了电话,我都很少走动,甚至连同胞姐妹家多年也不见得去三两次。这倒不是因为我居高位,等着别人来“密切联系”自己(何况自己根本不是官),实在是因为懒散的缘故。总觉得找人云山雾罩地瞎拉胡侃,不如在家看看电视,读读书,写点东西什么的。但这又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一是与别人相比显得迂腐,不合时宜,二是显得你有点“别”和“拗”。甚至连当头儿的说不定也认为:别人都常到我家来玩,唯独这小子不见踪影,是不是对我有成见?
吾生也有幸,遇到的几任领导,对我都非常宽容。平时有工作,甚至私事也是在单位上说,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从未去家里“玩”过的。其中有两任主要领导,我至今未识其家门。有时在私下场合我向领导坦言我的这个缺陷,领导很大度:“哪里话,你们文人……”虽然平时我从不承认自己是文人,但此时此刻我倒是心安理得地让领导将我当成一个迂呆的文人予以宽宥,不与我一般见识了。
其实,我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这种观点是过于偏执了。领导也是人,我自己平时也常说同事之间的最佳状态是“同志加兄弟”。与领导多接触,使其多了解一点情况,对工作的开展也未必是件坏事。所以我在此声明,我的不串门,完全是慵懒所致,并非故作清高状;领导给我一点好脸色看,我心里也会受用好几天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