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水浒五:匆忙的遗恨完结

(2011-08-19 10:39:02)
标签:

娱乐

分类: 天国王朝(影视、音乐)

评水浒五:匆忙的遗恨完结

 

           文  和运超

 

评水浒五:匆忙的遗恨完结

武松决斗方腊

 

    宋江等人接受朝廷命令以后,其实梁山好汉就开始散伙了,例如被朝廷官府留下的萧让等,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已经脱离了大队伍。
    前往出征方腊,是整个《水浒》的结局重头戏,但新版最失败的也当属这一大部分。首先也许是小说本身就写得很不好,当时所谓四大寇,确实是方腊影响最大,实力最强,如剧情所述,占据了江南好几个州郡,依稀有当年东吴孙策创立基业时的规模了。宋江表面上名声很大,但也就横行山东而已,美其名曰:不攻城掠地。实际上是不如方腊有组织有规模。当然,看过《倚天屠龙记》的都晓得,方腊是传说中的中土明教教主,手下自然都很了得。虽然历史上并不确定方腊是否是明教教主,但他确实依靠摩尼教发动起义。为何远在江南的方腊会以摩尼教起义?这个背景就满复杂的了。摩尼教是唐朝通过西域传入中原的,本身就有些依托佛教某些形式和说法在中途传播。但是引起过佛家的不满,对摩尼教颇有攻击,就连吐蕃都打击摩尼弟子。唐武宗制造会昌法难的时候,摩尼教同样遭到毁灭性打击,摩尼教信徒要么随着回鹘人西迁,随后成了回鹘国的国教。继续在中原的就四处往偏远地方躲藏,这个时摩尼教已经成为秘密宗教,呼禄法师就辗转到了东南福建一带,传授弟子,最终他死在了那里,于是福建成为中原摩尼教影响最大的地方,一直持续到五代和北宋。但浙江一带的称谓摩尼教,而福建一带的称明教,还有其他地方的称呼如江西的金刚禅等,有的确实是明教信徒,而有的仅仅是吃素事魔,未必当真入教了。如同其他宗教信奉者,也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后来,宋代一些人统统都把他们视为魔教和邪教,所以采取镇压手段,这就出现张叔夜平定方腊,和宋江掺和的说法了。
    这宋江出征没多久却被一处山寨拦住了,这就是电视剧中一处从120回中移花接木的情节,关于琼英和张清的故事。不过,也进行了很大改动。因为小说中琼英是属于田庆一方的,而且她的飞石功夫本身就是张清在梦中传授的。琼英的故事是整个水浒中写的最浪漫,也结局最好的,实在是出人意料,谁胡说八道《水浒传》没有正面女人,没有经典美少女,什么胡扯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什么所有女人都没有好下场,那只能说没有彻底的了解《水浒传》,最后琼英一出现,这些谎言都不攻自破。只不过,这部皇皇巨著中的唯一一个比较例外的女人琼英的故事,很可能不是出自施耐庵的手笔,所以琼英虽然上了梁山,但不属于108人之中!学术界倾向于是杨定见的手笔,也就是120回中增加的部分多半是杨定见所写。所以,琼英的故事是一个理想女人的一生,但“水浒”味和其他人颇有不同。她姓仇,本身就是复仇的因素。然后在宿命中遇到如意郎君,双双立下功劳,然后很关键的一个情节是她最终怀上张清的孩子,而且起名为张节!这是古代女人最为要紧的一个地位的象征。当然,张清与董平死的很冤,其实都有些不合理,不过从他二人性格鲁莽急躁的性格来看,勉强能够接受吧。从此琼英成为一个典型的节妇,所以这个儿子名字寓意很明显了。也许,这么说一些人未必相信这会是琼英这个人物的归宿,其实从琼英出场与梁山交手就看得出,作者对她的刻画绝对不同。就连电视剧都演到她一开始是和好色鬼王英交手的,王英娶了美丽著称的扈三娘按理收敛很多了,居然见到小姑娘琼英都色心再起,颇多挑逗,可见琼英的美貌惊人,一定在扈三娘之上(当然,至少占了年龄优势,琼英当时只有十六七岁)。王英的无礼挑逗令琼英反感,于是才有教训王英的意思。这在书中写的是蛮细致的。再一个后来林冲到了,林冲在整个《水浒》中要算无一败绩的猛将,唯独在琼英手上输了一回,被飞石打中,可见作者对琼英的铺垫和欣赏。
    她与张清的姻缘是天意撮合的,梦中结缘的,是属于非常浪漫的刻画,这也是整个书中绝无仅有的设计。自然这种超出逻辑的罗曼蒂克,被电视剧改成了卧底计划,看似合乎情理实际上有些落于俗套。实际上是不明白原著中对琼英这个人物的定位与刻画的意义。当然,最为失败的是剧中殉情的处理,就连画面上的衔接都显得那么不自然,站在那里的燕青等人都有些呆板,木讷。
    也许这就是电视剧中最后一个故事段落。在攻打方腊过程中,就是梁山好汉一个个陨落的集锦了,扈三娘王英,秦明李忠史进,阮氏兄弟,张顺等是片段较多的,绝大多数都只在某些时候亮一亮牌位了。武松独臂擒方腊也是最后的打斗戏了,确实很震撼人心。武松作为整个著作中最典型的复仇之神,这一幕关键情节也是他最后的耀眼时刻,实际上标志的是武松为整个梁山好汉牺牲者的复仇,用惨烈的代价换得宋江等所谓的功名与出路,令人顿时心生悲叹,这一幕设计是相当有寓意的。电视剧中的打斗也是最后一场精彩的动作戏了,还算值得。
    最终的哀伤结局多少年来都令人扼腕叹息,宋江终于承认自己输了,坦然的喝下毒酒,吴用奔赴灵前与花荣一起自缢,梁山的壮志豪情不知不觉变成绵长哀歌。 最后看来,电视剧这个方腊和结局是很匆忙的,或许本身太过零碎的交代不适合在继续敷衍成戏吧。
    整体这一部新《水浒》是成功的,在多数的时候,对好汉是不吝推崇的,甚至到了扭曲其他人的地步,对招安的处理也是很到位的,宋江的心理和追求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在他早已经清楚命运结局的情形下,已经最终承认自己失败,这个悲剧人物改变了过去宋江比较腹黑猥琐的印象。
    原著对宋江之死的定型是有历史背景的,这个前面的评论中已经提过。整个《水浒》所诞生的时代和描写的时代实际有较大的不同。例如这个水泊的情形,宋朝的山东水泊是决计不像书中的描写的,还有官军战船的情形,只有南方的大湖中才能展开水战,例如南宋钟相杨幺的车船大战,明初鄱阳湖的大战。还有书中对北方地理的含糊,而对南方地理的熟悉,也显示了作者刚刚经历元末明初社会的流离,要知道,明朝恰恰是先南方后北方而完成统一的。所以《水浒》的寓意也是有渊源的。施耐庵尽管至今没有完全走出谜团的阴霾,但不少人都倾向于认为,这个老先生本身就是江南人士(至于是泰州还是钱塘杭州,并无定论),非常有才,据说与大明后来的军师刘伯温是元末时的同榜进士。且与反元的张士诚兄弟有些瓜葛,张士诚三番五次要他出山当谋士,尽管施耐庵并未答应,但对如此器重自己的草莽豪杰还是有好感的,因为施耐庵本身也有结交江湖人士的名声。显然对于朱元璋这个心狠手辣的家伙,自然是没多少好感的,所以无形中把梁山好汉与当年元末割据的种种势力相联系,再把后来为大明江山立过功劳的栋梁的不幸结局相联系,形成一股巨大的悲伤情怀,自此,这一名著的地位就确立。
    如今大范围播出以后,对于该如何审视《水浒》,再次形成一股争议。其实电视剧已经大范围的淡化杀戮,也不惜扭曲一些人物和段落,已经对“净化”荧屏做了很多工作,这一部剧从头到尾可以说都是很主流的。我还要说,甚至它和原著都是保持有一定距离的,以这部剧想要真正认识《水浒》应该说是有些难的,因为从原作者施耐庵的心态来看,那么这本书本就是一个有病态心理的作者写出的这么一部充满“暴力美学”的作品。其实,没必要刻意回避施耐庵的变态,也没必要夸大他的变态,病态心理在文学艺术上可能并不一定算什么贬义,古今中外,这样的名作家其实非常之多,所谓“郊寒岛瘦”早已经成为一种审美特征,包括短命诗人李贺的作品更是一种非常高超,后人很难复制的杰作。只不过,在《水浒》来说带有很大不良作用,对杀戮的快感显得非常不和谐,甚至有某种嗜血的恶趣。在西方,很早就有《荷马史诗》这样的文学案例,中国终于在元末明初才出现了这么一个《水浒传》。
    那么,对电视剧的不足,什么制作啊场面啊就不需要罗嗦了,真正需要说一说的应该是这次关于改编得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我们是否敢于“正视”原著。如同当下一些砖家说的,名著中的杀伐是文学化的,看待名著是要辩证的,正因为需要培养观众的辩证心态,在为名著改编的定位时候,是不是通过一些阐释就改掉过多瑕疵而过于美化人物和思想呢?
    这也是最后对于这个新版《水浒》得出需要斟酌的问题,这个电视剧确实好看得多,也确实在很多方面演出味道,但整个《水浒》对于原著而言,还是有偏离,引起的反思好的一面在于符合宋江最后的悲剧,宋江这一个人物是相当的完整和符合情理,但不合理的是其他不少的好汉,越到后面越削弱力量。如何呈现原著的面貌,依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2011年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