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人的大和号》:矛盾的符咒

(2008-12-21 21:41:14)
标签:

电影

评论

历史

二战

日本

男人们的大和号

和运超

原创

娱乐

分类: 天国王朝(影视、音乐)
 
《男人的大和号》:矛盾的符咒
 
                文  和运超 《男人的大和号》:矛盾的符咒
 
 
 
导演:佐藤纯弥
演员:反町隆史、中村狮童、仲代达矢
类型:战争片
片长:145分钟
 
 
    于日本人反映二战历史的影片,绝大多数都难以用客观感受来衡量,尤其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批判日本人历史观的客观一词,已经在无形中转化为“反思”或者“反省”。
    《男人的大和号》这部电影正是日本在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对日本来说是战败60周年)拍摄的一部商业化的大片,当然足够引发人们的关注。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替军国主义分子招魂的影片,而且电影的手法还尽力做到“不着痕迹”,完全融化到“人性化”的剧情中。这一说法已经很“公开”,因为从导演佐藤纯弥而言,表现民族自尊性是他的一大特点。
    仔细看完这部长达近2个半小时的影片,冷静下来,却不得不认为是一部“力作”。并非简单的辩解它有无“军国主义色彩”,也不是分析该不该正确“反思战争”。若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男人的大和号》当之无愧是一部力作。
    首先,这部影片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感、有饱满的情感、有气魄的场面,尽管不是用上亿美元砸出来的大场面,但整体足以构成一部感染人心的佳片。
    审视《大和号》,也必须要暂时跳出由来已久的仇日情绪。这部影片很成功地运用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刻画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可以看出,不论是影片中的军人,普通人,也不论是过去的人(战争中的)还是后来的人(战后今天的),很巧妙的在两个时空延续了电影的主题——所谓民族精神的延续或者传承。而在演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渲染主旋律的民族精神方面,如果把《大和号》对比一下我们的国产大片,相信我们只能用“汗颜”来形容,更何况在标榜男人、阳刚这些关键词,我们的中国电影实在缺乏震撼力。比如将《大和号》对比题材上应该是更加经典的《东京审判》,我们的片子却几乎是儿戏,对待历史的严肃和思辨,无法达到一个当下的纵深。
    不可否认,两部影片都在美化历史。《大和号》也在基本事实上,用虚构的一些情节美化当时的人物,细节上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却是真切,很多片段都具有强烈的煽情效果。比如主人公神尾和女友之间的故事,战友玉成认“母亲”,后面神尾返乡后向战友母亲道歉等情节,人物和故事的感染力都很出色。当然,更有很多战友之间从冷漠到生死情谊的叙述也是细致生动。
    但除开这些技术上的功夫,真正引人深思的是如何阐述这样一个题材,这批创作者怎样在审视这一段历史?表面上,《大和号》并没有回避大和号的沉没和军国主义的覆亡,主创者是无法回避这个铁一般事实。从日本国民来说,这是一场注定了的悲剧,当时最大的战舰大和号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画面上第一次出现这艘大船时,镜头是从上而下的,并显示片名,可以说是正在走向灭亡的预告。
     如果再从日本人的文化观,悲剧和物哀的审美,就巧妙地使得哀伤煽情的氛围十分突出,可能并非刻意在军国主义思想上有什么“招魂”的感觉(当然也不能肯定什么,而且从导演到主演反町隆史当时的一些新闻看,难保没有一定的动机),也可能是对这出故事上,对这群人的悲剧有些扩大化,故意制造审美的看点而已。
    不过,故事里的人物毕竟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是过去的日本军人,在胜和败的问题上,似乎并没过多纠缠,而是紧紧抓住必死的结局问题演绎的矛盾是什么?是面对死还是争取活下去。当然本质上,这还是与日本人由来已久的“危机”——生存空间有关。这一层追究下去确实有相当的争议。而且,恰恰也正是电影创作者发挥的地方。从这一点看,对这部电影的主题解读非常矛盾,生和死是这群二战遗留军人的隐痛,尽管更多的人是希望从灾难下活下来,但从内心里,这些人却希望“死在那一日”,他们是想把日本的新生让给别人的一批人,内心里知道日本必须改天换地,但这一刻就是他们的价值。也就是美化日本军人战败的隐衷,当然在客观上其他人是难以接受的,是需要谴责的。
      最终神尾找到了活下来的意义,这或许是历史到未来的一个必然,最后的画面是一个普通人在小船由下往上而去,和开始的大和号形成明显对比,也许抛开历史包袱,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人也是正确的。但是这一点看来太渺小了,就画面而言,也难以和当初的大和号相比,所谓光明的尾巴是那么无力。
    正是那一份民族心理的矛盾,贯彻在这一历史事件的皮囊下,《大和号》是那么具有代表性的原因。如果看我们的《东京审判》,在60年的历史穿透力下,我们却是一脸愤慨的在庭上庭下痛斥军国主义分子的罪恶,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辩论了死刑的诞生,之后看不到任何生活今天的人到底如何在思考战争,以及战争究竟怎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至少也是思考一下东京审判的意义。更何况,长达数年的东京审判,导演只是浮光掠影的走过场,还穿插曾志伟扮演的日本人说出“狗日的日本鬼子”这样有些令人喷饭的台词,实在让人感慨,我们的创作者思想层面的幼稚到了怎样的地步。而人《大和号》却可以这样巧妙的“改头换面”,至少在挖掘民族性心理上,这部电影是异常细腻,在表现战争下的人物心态和情谊也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
    但我们在60年之后的国人面对当年的历史的创伤,自然需要还原一些历史真相,这也就是《东京审判》尽管幼稚,还是值得关注,值得铭记的意义。但审视历史不是这样就足够。电影毕竟不是历史纪录片,既然拍历史题材,自然需要一点反思精神,面对这样严肃的背景,至少不能儿戏。创作者肯定是严谨的,但思考的层面实在太浅。虽然佐藤纯弥是日本商业片的代表人物, 《追捕》、《人证》、《敦煌》 等作品,哪一个不是在中国风靡一时的佳作。但感觉上,佐藤纯弥不是纯粹反思历史,表达深刻的那一种人物,他的电影确实是有较强的情绪,虽然他不拒绝历史题材,但佐藤纯弥更是关注挖掘民族精神,《大和号》确实很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辩称这是一部反战电影也没有太多必要,反町隆史为了出演公然声称:“希望用爱与死的主题,表现日本人独有的自尊和精神。为此,必须借助电影这一世界通用的娱乐形式。”当然说有美化侵略者也是有一定的依据,这也是这部影片的关注价值所在。不过,一切都那么矛盾,但《大和号》在对题材的表现的确实深刻,很有代表性。
 
2008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