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训品性,跨越以为人本的理念

(2008-01-21 14:03:49)
标签:

评论

品性教育

素质

学生

学校

教育

分类: 六楼后座(娱乐、口水)
 培训品性,跨越以为人本的理念
 

             文 和运超

 

    国家发展的趋势看来,重塑年轻人的道德品质逐渐成为一个空前重要的环节。近年来,由国内各大城市扩展到乌鲁木齐等边疆地区的学生品性培训,折射出当下社会已经不光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非常关注他们的素质、道德等精神领域。
    所谓品性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对品性的教育和培训是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舶来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部出版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一书,引发了复兴道德教育的运动。美国教育家大发感叹:“有整整一代美国人在道德‘真空’的年代里长大……”很多家庭和青少年的道德危机已经成了令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为此,玛多娜·墨菲博士的《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唤起社会重新关注年轻人的道德意识,书里说:“品性教育有1英里宽,却只有1英寸深,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在谈论它,但没有人真正了解它。”
    美国和中国相比,国情有很多不同。我们对“品性教育”的理解似乎一开始就站在恢复优良道德传统的高度,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关于品性的培育也不是指单一的某种业务,而是涵盖一个综合的人文价值系统。对学生进行品性方面的培育并不能单方面依靠学校或教育机构完成,同时还需要家庭长久以来的潜移默化。古人所谓“百年树人”,就已经为教育找到了一个终极的命题。如今,在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日益板荡的关口,青少年道德问题采用教育引导和速成培训,并不单纯意味着那是经济利益驱动涌现无风起浪的“时髦”,而确实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都感到教育现状面临德智体都有些整体滑坡的“立体”式困境。这是一种应急手段,也是一种偶然之中产生的必然。
    我想起去年有一部印象很深的电影《十三棵泡桐》,讲述了几个中学生在学校因巨大的思想压力,试图追求个性,最终有人偏离社会价值轨道走上犯罪道路。这电影不是单纯拿学生的“品性”说事儿,单给学生敲思想警钟;它反而更加含蓄地点出我们需要反思教育体制和家庭环境。学生能否积极健康的成长,其实不是那一棵棵花苗能否长好的问题,而同时还是园丁的素质问题和苗圃的土壤问题。
    教育,从逻辑学上说本身就存在着授与受的辨证关系,有效的“受”了多少才体现出教育质量的到位与否。而素质和品性往往是考试和测验无法检阅的“卫生死角”。如今我们用一种讨巧和独立的方式界定所谓“品性教育”,不能说这一系列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方法都是对学生一致有效的。培训和教育品性,归根结底,它在本质上就带着某种迎合实施者愿望的“心理投机”,它主要是提醒人们,不应当只是等青少年犯了错误之后,才去教给他们正确的东西,而是需要防患于未然。
    所以,目前国内出现培训青少年品性的机构,要么是针对仁孝节俭等传统文化,要么是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和谐健康的素质辅导。从这也可以延伸开去,很多家长和教师本身就不见得个个素质过硬,其实也存在大量的“品性”问题。父母师长一直被青少年视为多年共同生活和学习的镜子,一个人的品性根本不是短时间可以扭转改变的,也不可能像问诊心理咨询那样,通过很多头头是道的分析试图用理论解决。因此,培训学生的品性,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师长在日益关切青少年未来如何成长的同时,也需要反躬自省,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社会环境如今怎样影响了青少年。
    我们还经常可以听到如“社会是染缸”这样形象的比喻,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都会在成长中被染成一块块五颜六色的朽木。其实,家长和校方幻想孩子们一个个都能成为社会栋梁那是自欺欺人,但能否养成良好的品性却标志着基本的人格问题。虽然我们是在危机比较突出的当下才重新唤醒关注“品性”,不过古语说得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品德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必须。只是如今教育在产业化的大旗下变得花样繁多,所以,培训品性固然有巧立名目的嫌疑,但不代表它不是一种与时俱进。
   

2008年元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