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洗我脑壳(上)

标签:
约旦佩特拉旅游 |
分类: 搜奇游记 |
行前对约旦的印象就两个:五十二年前,在六日战争中惨败给以色列,活生生把耶路撒冷东城和约旦河西岸给丢了,最终被迫与以色列签订城下之盟,进而上演“不打不相识”的活剧;四五年前,一名飞行员被IS活捉,尔后被残忍施以火刑,该飞行员全程站立慷慨赴死,举国群情激愤中,政府处死手中的IS俘虏,国王亲驾战机飞赴IS阵地上空疯狂复仇。
然后使劲想了又想,差点把脑壳想到龟裂,也没想出它有什么可看处。
是在出行的例行功课中,才吃惊地发现自已对约旦的无知,简直到了活该挨耳刮子的地步:约旦国王相传有穆罕默德血脉,约旦是对以色列战略威胁最大邻国,约旦是中东少见的虽缺油少气但政局相对稳定国,约旦默默接纳了大量叙利亚内战形成的难民……
更令自已无法饶恕的,是竟然不知约旦有“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佩特拉,有犹太人先知摩西遥望“上帝应许之地”的尼泊山,有藏有十多个世纪前耶路撒冷地图的“马赛克之城”马达巴,有被誉为“酒红色山谷”的瓦地伦或“月亮谷”,有美丽的红海之滨度假名城亚喀巴,有闻名遐迩到小学课本上就可见到的死海。
佩特拉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曾经是纳巴泰人的首都,连接两河流域与埃及之间的贸易通道。不过,该城究竟建于何时,至今没个确切的说法。因为一切的揭秘,都留下更多的待揭之谜。地上遗迹尚未完全弄明白,地下遗迹更待新发现。推测的可能是,贝都因人的祖先在此生活了上万年。较确切的证据大致是,纳巴泰人在一千七八百年前被罗马人所灭。因为该城残留的各类建筑,尽管是雕刻或挖掘在红砂岩壁上,但它们的建筑风格都分明带有罗马建筑的特色。该城或被发生在公元四世纪和六世纪的地震毁灭,或被人为的植被破坏与自然的气候变迁所毁损,或被后来的贸易通道改变所废弃。总之此地公元七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就已经是废都,两百年前被西方人重新发现时,已成深藏在幽静山谷中的壮观古城博物馆了。

卡兹尼神殿,皇家陵墓,露天大剧场等,是该城的标志性建筑。蛇道,水道,墓穴等,是该城的匠心独运设计。宫殿,浴室,住宅等,是该城曾经繁华与辉煌过的无声强调。贝都因人满脸笑意的逍遥自在生活,此地原主人纳巴特人的去向之谜,骆驼毛驴马匹与各色游客的亲密互动,若干个已知功能的洞穴与无数个未知功能的洞穴,若干处已知意涵的符号与无数处未知意涵的遗迹,密布在紧走慢走也至少得走四五个小时,若要探个仔细至少得三四天时间的玫瑰色山谷中。仅大约一成的遗址见天,大约九成的遗址尚待挖掘,如此夺目展露与魅惑隐匿的巨大存在,无论是对游人眼球的吸引度,还是对游客心灵的震撼度,抑或对游客见识的充实度,该城都称得上“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颜值担当。

惭愧的是,井民对拥有如此人文内涵和历史宝库的约旦毫无知解,还以为游约旦是人家旅行社的搭配,甚至以为“约旦+以色列”之旅是人家约旦在蹭以色列的热度!照说,好歹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该对约旦无知到如此不堪程度,反思下来唯一的原因就是“走少了”。多数知识点一直深陷盲区,个别知识点悬空飘忽不落地。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网上得来终觉虚,知识的获取法尽管多种多样,最硬最靠谱,还是亲密接触与亲眼目睹。

进入约旦,被检严格。印象中开包检查两次,过安检门三次,严重挑战人的耐心。再有就是导游的反复叮嘱,什么行李不许带下大巴,什么千万不要秀英语,什么只要肯回答一个问题就绝对会被问到生无可恋,什么不许拍照不许东张西望不许对安检官微笑,什么必须出示以色列出境的通行卡和约旦发的通行卡,什么两张卡的大小相似颜色不同,千万不要给弄丢了……
因这帮中国人是先到的以色列,以色列默契地没在他们的护照上留签证章。他们知道,一旦让阿拉伯国家知道护照持有人去过以色列,此人再想进入大约十多个阿拉伯国家,就非常地困难了。不禁感慨,这以色列也够不讨人待见的!
当然,约旦也明白,眼前这帮人确实是刚刚从以色列来,可是为了本国那占GDP六分之一份量的旅游收入,还得假装不在意地允许他们踏进本国领土,且几天后还得允许他们再踏进以色列领土。何况这帮人是世界旅游市场上闻名遐迩或臭名昭著的“移动钱包”。
进入约旦边界,是沿着约旦河谷进发。右边快速闪过“中国电建”的标牌,据说那是中国人在帮以色列建高压输电线。左边很快出现多个约旦哨所,个个挂着鲜艳的约旦国旗,个个脚下都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车上有来过者提醒,多看几眼窗外的景色,再过一会儿就没啥可看的了。果然看见,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据说是约旦的农业主产区,还说该区有以色列人帮助搞滴灌啥的。
不久天黑下来。有大约五六个小时,大巴是在几乎全黑的道路上,以七八十公里以下的时速在跑。只有路过集镇或城市时,才有路灯和房屋闪过。其余都好似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公路上。很少见来往车辆,更少见到路人。偶尔的超车,也多是超油罐车。感觉约旦境内最多的车,就是速度恒定的油罐车了。
突然想到,假如有人想打劫,提杆枪往路中间一站,命令大巴停下来,就可以从容不迫地清点游客财物了。因为附近没有警察局,打报警电话也等不到警察来,全车游客只有束手就擒的命。显然,约旦的治安不是一般的好,旅游公司对其境内的旅游,抱有充分的信任。
顺便问一句,假如在我们的西部腹地,夜间一辆大巴,载着一车带着行李、现金和银行卡及手机、相机的旅客,独自长途行驶在没路灯的公路上,乘客敢坐不?司机敢开不?公司敢放行不?
中途有停靠,在纪念品商店免费撒尿,活动筋骨,顺便购买纪念品。感觉瓷器或陶器的纪念品居多,再就是木制家具和毛织品。低档的,疑似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捣腾过来。高档的,就说不清楚从哪儿来了,价格高得吓人。店小二多会几句汉语,用于讨价还价。更深入的商品推介,就只有手舞足蹈了。通常生意都谈不成,游客钱包捂得紧,店家底价守得稳。

抵达驻地已是晚上十点,晚饭竟还能在餐厅自助,让人感觉到酒店的专业。黑暗中看不清酒店模样,只觉餐厅倒也干净。大堂有标牌,标识该酒店为五颗星。心想,多半是自封的吧,那么小气个大堂。进了房间才发现,嚯,石拱门,地窖墙,歪歪扭扭中,有精心营造的原生态。电器和浴具一应俱,还可免费上WiFi。尤长志气的是,电视机和空调都是“格力”。说实话,连日在以色列见太多的韩日车,只见过一次“小米”广告,有些替“中国制造”咸吃萝卜。

早上起来餐,才知酒店大概叫贝塔扎曼,餐厅分呈几个洞窟,每个大小高矮不等,但都干净豪华,菜品尽管不讨中国胃的喜爱,但论及营养的全面,品种的繁多,则是大多中式早餐的不及。
出了餐厅再看酒店,方才发现,该酒店竟是一堆排列无序的洞窟或石头屋,高低不一,大小不等,清一色的土黄,零零星星地撒在一面巨大的土石坡上,与四周荒凉的土石坡融为一体。所有的房间大门,都像极了上世纪中国农村的猪圈门,朽木组成的门板分明合不上门框进而退化成摆设,门上的锁具则是在收荒匠手上也未必找得到的古董。整个酒店好似《红海行动》里面硝烟四起的地方,数十上百栋乱七八糟的房间,以及由其夹隔出来的街巷,很容易让好人迷路,让歹人藏身。

把一座五星级酒店打造成这样,是因地制宜的匠心独运?还是条件简陋不得不如此?不知道。但该酒店被喜欢上了,更被永久地记住了。
前一篇:边看边听以色列(4)
后一篇:约旦洗我脑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