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看边听以色列(4)

(2019-02-04 09:07:59)
标签:

以色列

耶路撒冷

游记

分类: 搜奇游记
  第二天早上八点,艾娜果然准时出现,同时带来一散发犹太美女,热情向大家介绍,美女叫(遗憾忘了),中文讲得很好,现在就请她来为大家服务几个小时。接着散发美女就用四声更加不准的汉语,表达如下大致意思:她们公司是做虚拟现实视频的,今特地邀请中国客人体验一下她们的产品。边看边听以色列(4)
  一行人便在散发美女指导下,穿戴好视听设备,一个个顿时变身机器人,很酷或很怪的样子。那看似笨重的眼镜很轻,耳机更是很体贴人灵敏的耳道,戴上去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在戴上眼镜前,特地瞄了一眼,发现眼镜盒里有台三星手机,正好奇这玩意儿弄来干啥,就听散发美女提醒,那手机不能用来发微信,也不能用来打电话,只是设备的部分。想必是担心我们将那手机顺走吧,哼,劳纸用的是华为,才不希罕你那牌子呢!边看边听以色列(4)
  走神中,就听散发女子高喊“准备好没?”大家三三两两应答“准备好了”。又听她呼喊“一,二,三!”眼镜里就冒出宇宙形成之初的想像画面,耳朵里同时传出一股浑厚的男中音“……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汉语发音很标准,讲的是旧约《创世纪》内容。
  接下来在眼镜和耳机里,依次讲了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蛇诱人偷吃禁果的故事,亚伯拉罕杀亲子的“替罪羊”故事,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故事,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回到“上帝应许之地”的故事……眼前亦依次呈现橄榄山,圣殿山,锡安山,耶稣受难,罗马帝国,巴比伦,拜占庭,十字军,奥斯曼帝国,英国托管,以色列建国,乃至整个耶路撒冷古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3D画面。
  中国客人被散发美女带着,从橄榄山上往下走,边走边看,边走边听,长达近两小时。其间,艾娜适时在一旁小声提醒,橄榄山原本不是犹太人的住地,因为那是阿拉伯人种橄榄树的地方,也是他们榨橄榄油的地方。现在,仍然还是阿拉伯人居多,犹太人只是一点点。说着指了指几幢犹太人的房舍。
  说着,艾娜停下脚步问,犹太人的房子该怎样识别?大家先是一番近距离分辨,后是纷纷摇头表示看不出来。艾娜这才指着扇犹太人的房门,让大家看右门框上方的一个小条,说那叫门柱圣卷,里面有两段写在羊皮纸上的经文。犹太人每当进出房门的时,都会用右手触摸它,然后吻吻自己的手。大家再次凑上前去,纷纷感叹“嘿,真是的哈!”。边看边听以色列(4)
  快到耶路撒冷旧城前,两个估计是因中文一句不懂,因而始终沉默寡言的犹太帅哥,与那位散发美女一道,帮助这帮中国客人摘下眼镜和耳机,归还他们佩戴的全套VR设备,并耐心地每人拍了张3D合成照。
  一行人于是悄悄猜测,待会儿肯定要向大家要照片钱。不想,人家边收设备边主动告知,照片将发给中国的旅行社,最终会由他们送到各位的手上。看来,咱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或说,是以国内某些景区的惯常伎俩,来类推以色列旅游部门和这家公司了。
  说点看后和听后感。必须承认,曾创造出QQ、MSN前身ICQ的以色列,在信息技术方面不愧为世界先锋,展现在眼镜和耳机里的画面与声音,很好地配合了肉眼对耶路撒冷的观看,亦很好地辅助了肉耳听到的解说。方才那段《创世纪》的配音,估计是找的中国专业播音员,嗓音很有与那传说相匹配的浑厚与苍凉。
  不过,要论对耶路撒冷的介绍,现实的艾娜还是要胜过虚拟的VR。印象最深是她对“苦路”和对犹太人恢复“第三圣殿”梦想的介绍。
  苦路从安东尼亚堡起,到圣墓大教堂止,全程曲曲弯弯,大约总长一公里。艾娜预先提醒大家,待会儿请注意墙上的罗马数字,那是苦路上各个站点的标记。然后拿着几张苦路图,指着上面标注的记号逐一介绍说,苦路总共14站,前8站在穆斯林区,后6站在基督教区。随后就带领大家,从第1站,一直走到第14站。边看边听以色列(4)
  如下内容是艾娜的介绍。第1站,是耶稣受审的地方;第2站,是耶稣背上十字架的地方;第3站,是耶稣第一次跌倒的地方;第4站,是耶稣与母亲见面的地方;第5站,是有人帮耶稣背十字架的地方;第6站,是有人为耶稣擦眼泪的地方;第7站,是耶稣第二次跌倒的地方;第8站,是耶稣劝慰那些悲恸的人们的地方;第9站,是耶稣第三次跌倒的地方;第10站,是耶稣被剥掉衣服的地方;第11站,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第12站,是耶稣被钉死的地方;第13站,是圣母抱着耶稣尸体的地方;第14站,是耶稣被埋葬的地方,也就是圣墓教堂,耶稣葬在那里并复活。
  其间,有道据说是耶稣跌倒前手摁在墙上的印记,引许多游客伸手去摸。也有处是耶稣对为他哭泣的人们说,不要为我哭泣,要为你们自已的命运哭泣。不久后,罗马帝国就灭了耶路撒冷,赶走了犹太人,开始了长达近两千年的全世界大流散,其间屡次遭受排挤、歧视乃至最后遭几近种族灭绝的大屠杀,耶稣的预言,果然全部应验。边看边听以色列(4)
  艾娜的一番详尽解释,说得俗人井民一楞一楞的。
  进圣墓教堂前,艾娜告诉大家,可能得排一个小时的队,假如不愿意排队,可先在外面等候。一些人便离开自行参观,随处拍照。也有一对中国夫妻,从耶稣墓相反方向进入,看完了出来向排队等候的人炫耀,自己走了捷径。注意到一旁的艾娜,闻知,鼻尖微微一耸。
  井民以旁观者角色,好奇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最后的结果证明,艾娜对时间的判断完全正确。在传说的那块耶稣停尸石板前,大量的信徒依次跪行而至,伏身在其上,亲吻,抚摸,擦拭,还有个人别捶胸顿足。
  俗人井民自感多余,甚至有些尴尬,快闪几张后撤离。老远的,见艾娜站在一旁。她不是信犹太教么?怎么也作旁观状?是来的次数太多,麻木了?
  还没等到井民开口,艾娜自已解释了。她再次发问面前的中国客人,“你们觉得耶稣是神吗?”客人中有回答“是”,有回答“不是”。见意见分歧,艾娜只好自已作答:在我们犹太教眼里,耶稣只是个人。所有关于耶稣是神,以及他那些“神迹”的说法,都与我们犹太教无关。原来,眼下我们所见的,只是耶路撒冷城中的“他教”遗迹,所听的,也只是“他教”的故事。同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遗迹与故事,我们恐怕还得二刷甚至三刷。
  这一刻,井民想起了曾读到的一个观点:西方社会之所以长期、普遍存在“排犹”势力,因他们对《新约》是《旧约》、基督教是犹太教“女儿”的事实,感到屈辱。也想起了犹太、基督、伊斯兰是“亚伯拉罕三教”的说法,其中资格最老者,得数犹太教,难怪后二者对它和它的信徒,心存某种忌恨。
  不过,这话题涉及复杂,且敏感,哪怕对井民类不信教的人而言,也不便深问。估计问也是白问,就闷到了心底。边看边听以色列(4)
  倒是站在橄榄山上,望着前下方耶路撒冷古城全貌,艾娜指着近处大片放有数量不等小石子的墓地,告诉井民一行,这是犹太人的墓地。犹太人认为鲜花很快就会凋谢,因而墓上不放鲜花放石子,祭拜一次放一块。再远处,在耶路撒冷那道被封住的双城门外,更大片的是巴勒斯坦人的墓地,他们认为用墓地把耶路撒冷封住,犹太人要想实现约书亚的第三圣殿,就不可能了,因为要从墓地跨过,不吉利的。他们哪里知道,真要是约书亚的第三圣殿实现,哪需得着从那门进去?何况犹太人不信也不怕。边看边听以色列(4)
  在随后的解说中,井民注意到艾娜刻意提及,在现今以色列的近900万人口中,犹太人大约占650万,其余还有阿拉伯人等少数民族。而在以色列之外,世界各地还有大约800万犹太人。以色列正在做将全世界犹太人全部归化的努力,就像26年前她从乌兹别克斯坦归化来一样。一旦这个愿望实现成功,约书亚的第三圣殿,就一定会出现在耶路撒冷。
  井民听到这里,心中冒出四个字“以色列梦”。它与我们的“中国梦”,内涵自然殊异,但恢宏气势相近。边看边听以色列(4)
  艾娜简单介绍了耶路撒冷的前两个圣殿。第一圣殿是所罗门圣殿,被巴比伦人毁灭;第二圣殿是大希律圣殿,被罗马人毁灭。第三圣殿就是犹太教每日三次祷告中的主要部分,是他们心中与第一、第二圣殿不同的圣殿,实际是民族真正统一强盛的象征。因为此前的两个圣殿,都被外族所毁。今天在哭墙那儿大放悲声的犹太人,有的就是在为毁灭的前两个圣殿哭。
  抵达哭墙前,艾娜只是告诫我们,男士要戴帽子,女士不可露肩胯,男士在左,女士在右;可以往墙缝里塞许愿纸条,不可以做干扰别人祷告的动作,然后就退一边去。边看边听以色列(4)
  估计是在中国留过学,在前苏联待过二十六年的她知道,自己这些天服务的这帮中国客人,是啥教也不信的,肯来这里,只是对他人的信教好奇罢了。
  同理,俗人井民站在哭墙左边,没有做任何虔诚状,没有发出任何痛苦的声音,也没有做出任何影响他人表达虔诚的动作。只是因为,第一第二圣殿的毁灭也好,第三圣殿的建立也罢,均与我本人和我族,真的没多大关系。
  这就显得多少有些别扭。于是快闪几张后撤离。留下最大的不解是,为何哭墙前面男的远远少于女的。本想问艾娜,竟给忘了。
  离开哭墙倒退几步,眼前赫然冒出阿克萨清真寺的金色圆顶,耳畔似乎传来里面的颂经声,再抬眼看看稍远处的基督教和东正教堂,好像又传来祷告的声音,加上眼前哭墙虔诚男女晃动着身子嚎哭的声音,一时觉得,眼前的一切,魔幻得像梦境,梦幻得像童话。同时也骤然理解,作为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耶路撒冷能有今天的和平,是多么地不容易。
  在据说是耶稣被出卖,亦即耶稣吃最后的晚上的喀西马尼花园,那些上两千年历史的橄榄树,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同时也很是不解,整个耶路撒冷,就没有几棵象样的树,为何这儿的树这么繁茂,这么虬劲,这么沧桑,生命力这么顽强?印象更深是,在马可楼的耶稣最后晚餐处,艾娜问:你们知道当时他们用的是什么桌子吗?中国客人于是竞开脑洞,在一阵“长条桌”、“圆桌”、“石板桌”的乱猜后,她给出答案:没有桌子。当时他们是就地吃烤羊肉、手抓饼。你们多半是被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给误导了。欧洲人不懂犹太人,达·芬奇也没来过耶路撒冷,就按自己的想像乱画了。边看边听以色列(4)
  在耶路撒冷旧城的一个拐角处,有两三棵貌状假树或死树的矮树,大概比苹果树略矮些,树叶和树干都灰黑灰黑的。艾娜又问: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大家又是一阵乱猜,自然是没一个猜对。最后还是由她公布答案:这是“犹大树”。犹大出卖耶稣后,架不住人们的谴责,跑一棵这种树上吊死了。后来,这种长得很丑的树,也就被叫做犹大树。
  犹大树该叫什么?这里说的是它的学名。不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