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杂感(6)
(2015-09-11 14:00:59)
标签:
老外盘子薯条嘴巴吃头 |
分类: 搜奇游记 |
欧行期间,但凡饭桌有老外,于本人,就会现上述浮想联翩。
一直认定,中国人之所以鱼不去刺,肉不剔骨,菜里的料渣不挑出,为的就是吃时须细嚼慢咽。老祖宗反复告诫,那样才科学,才合理,才健康。西式说法是,那样口水分泌充足,有助肠胃消化,嚼肌运动,有利于面部健美。虽然,讲科学的代价,是中国人吃相不雅,吃边边吐,吃完,一桌子是过滤掉的残渣。
老外那吃相,确实就比较雅。说文明,勉强也算。男女老少吃饭时,都用刀叉柔送食物入嘴,再合着嘴无声研磨。吃完收盘,桌上干净,盘里光鲜。亲见若遇盘中尚有菜汁,他们的最后道工序,就是用面包将那汁蘸尽,盘子于是净若已洗。
在巴斯游览那天,偏巧在罗马浴场旁边一餐馆,见有告示牌立着,上书大意如下洋文:抱歉各位顾客,因本店洗碗机故障,今日个别菜品,将无法呈现。有点晕,猛拍了下脑袋,懂了:因洗碗机不能用,一些盘子没法洗,有些菜,今天就不卖了。
说实话,当理解告示内容后,深感英国佬,不,当具体说是这家餐馆老板,智商低得捡不起来,思维木得转不过身。前面说过,他们吃饭本来就干净,用过的盘子跟没用的盘子,只有仪器才能发现,既然如此,用那些没洗的盘子,装该上的菜品,哪个吃客能察觉?再说,为啥某菜非得就要某盘装,换个盘子装难道要死人?这都要老实交待,都要停卖某些菜,纯粹是个生意盲。要是在中国,哼,至少在常见的苍蝇馆子里,用抹桌布把用过的盘子拉几下,再装上新菜品,绝对是已经的习惯成自然。
再说回先前的话题。把鱼和肉剔干净才吃,还有啥吃头?吃肉的乐趣之一,就在啃骨头么,吃鱼的功夫之一,就在用嘴使肉刺相分离,且还不伤及嘴唇和食管么。如果嘴巴只需要闭着慢嚼,那,人这地球动物的最高级,岂不跟级别次很多的牛马羊差不多么?这也是欧行期间,每每吃饭,井民都会对着久嚼不完的老外发呆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中国人嘴功的典型:吃螃蟹。照老外的观点,那玩意儿几乎无肉,有啥吃头?就算那极少的肉鲜美无比,嘴巴也得在双手的帮助下,攻克那么多道艰难险阻,避免那么多个伤害危险,才能把那点咋也嚼不出感觉的肉,吞进肚子。这是多么无聊的吃法啊!
肉要有肉味,肉要有肉感,见识了,这真的是老外吃肉的重要讲究。尤其是吃牛排,他们大多不喜全熟,最爱是带血的七成,甚至三成熟。而且,牛排得足够大,足够厚,刀叉上去才有趣,嘴巴嚼来才劲道。或说,那才有肉味与肉感。
欧行期间,每天必面对那单调、乏味的饭食。汉堡包,薯条鱼,三明治,意大利面,披萨饼……,丝毫不怀疑它们的含金量,即营养,却挡不住一再将质疑上升到哲学层次:吃饭草率如此,生活还有啥意义?
尴尬还在于,生性吃得快,说得快,走得快的井民,几刀切下,几块进嘴后,真的就立即陷入“走,还是留”的两难。走,似不太礼貌;留,显然磨人心智。原本,井民在上述三快之外,还有拉得快。只可惜,前列腺、括约肌功能衰退,再也无法快起来。否则,两难之外还得再添一尴尬:是否在厕所外作徘徊状。
老外们的细嚼慢咽,似乎在昭告周遭,俺今天胃口不错,心情不错,菜馆也不错。可是,他们整个的膳食体系,充其量也就上述那几样,翻来覆去,一周内至少得重复一次,可那些已在世上活了几十年的人,咋还能保持不衰的品评与欣赏的乐趣?
以试过多次,最终被接纳“为可以接受”的主食,即英国名吃薯条鱼为例。无非就是一整块鱼,裹上一圈面糊,放到油锅里炸至金黄,再配以同样方式炮制的薯条,最多再加点豌豆泥,以及什么酱,就成为整个民族的招牌食物。可就这道风靡英伦的名食,本人真正将它吞下去,算过,只要三分钟:一分钟给鱼,两分钟给薯条。那鱼点儿刺没有,肉又嫩如豆腐,吞进嘴里,是不劳牙齿出工出力的。至于那把薯条么,明显跟美式,譬如KFC卖的不同,壮如手指,脆又酥,全部消灭,说不定两分钟都用不着。仅仅出于“礼貌”,井民才故作文雅,给人感觉,就跟十分欣赏薯条,同时又舍不得那鱼似的。
其实,只要在老外面前展示一下中餐,哪怕是最平民的那种,就绝对立即让他们顿感自己没文化,即没饮食文化。做过两次糖醋排骨,因糖无红糖、冰糖、碗碗糖,醋无保宁、镇江、阆中醋,加之锅不是那锅,火不是那火,做出来的东西在中国,最多只能让饿了的人勉强下咽,可在那儿,四个男女老外,几乎是风卷残云。闭嘴咀嚼不见了,不会剔骨也会了,还分明出于真心地夸,这是他们吃到的最好吃中国菜。另一鲜例更有说服力,有老外吃过卤鸡腿,要走了卤水,几日后回电称,那汤很好喝,只是稍咸了些。
绝对不开玩笑。在风光迆逦的赛伦塞斯特七日结束前,与老外有很认真的彼此文化切磋。这边盛赞他们,发明了蒸汽机,足球乒乓球,现代公务员制度等等,那边却出乎意料回应,“你们的智慧,在你们做菜上,体现得很充分……”这倒真不是客套话。因为相处几十天后,他们从井民身上,看到中国人是咋粗料细作、细料精作的,且每作,总比他们所作,都要更可口。而他们早已知晓,井民的职业恰是远庖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