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杂感(4)
(2015-08-30 17:36:08)
标签:
《大卫》无花果米开朗基罗裸体《开罗宣言》 |
分类: 搜奇游记 |
尤其在佛罗伦萨,几乎到了害羞者无处藏眼的地步。那个游客最多,说明最被喜欢的广场,好像叫市政广场什么的,哦哟,满目皆裸体,只有一二私处有遮挡,恰好那一二,就看着别扭。
最著名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今天的地球早已是无人不知,虽说是复制品,脚后跟也快烂了,但它确实是件高级复制品,跟真的几无差别。高高在上的大卫,身体啥部位都一览无余,其中最亮是前方、下面那突出物。设想过,如果将此物遮住,此像该是咋样?会否与旁边那个同样位置是大片无花果叶的雕像样,被万千游客公开忽视?
主客观条件都制约,想归想,试是绝对做不到的。然好奇心并未因此泯灭。迅速请教度娘,得到的结论是,史上还真有人做井民如是想,且如是行,只是结果是不行不行,万万不行,最后又给改了回来。
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是这个样子滴: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本是托斯卡纳大公送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礼品。由于该像高达6米,重量恐怕也得好几百斤吧,女王不喜欢,转赠给了南肯辛顿博物馆。后来,有人出于让女士不脸红的考虑,制作了个半米高的无花果叶遮羞石膏附着在雕像上。翻看1857-1859年的该像照片,《大卫》都是羞处不见的。据说女王在博物馆第一次看到《大卫》,还对那比例精确、制作精良的“遮羞布”感到震惊。
后来的事情就过了很久很久。因为此后即使在意大利,类似为裸体穿上遮羞布的动作,几成浩荡运动。一度,所有雕像上都添上了无花果叶石膏。而作为该动作前提的凿去原有男根,都装满了好几推车。运动甚至涉及到绘画,如拉菲尔《亚当与夏娃》,马索利诺达帕尼卡莱的《亚当的诱惑》,米开朗基罗的《人的堕落和被伊甸园驱逐》,马萨乔的《从天堂驱逐》等,导致大量珍贵名作遭到无法修复的破坏。尤其是雕塑,被凿下来的石头男根,是无法再回归原处的。绘画中的相关部分,倒还勉强能用颜料填补,然而补起也是个疤。譬如,马萨乔的《从天堂驱逐》,就曾被一个无名画师,用无花果叶遮住了亚当和夏娃的私处,当时的文化委员会认定,此遮盖不仅破坏了原画的精美,且导致原作的恶化。估计是添上去的颜料与原作不一致吧。最悲催是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这幅绘在西斯廷教堂上的巨作,为是否抹去后人添加的无花果叶,就争论了很久很久。待意见统一后的恢复,则基本是漫漫无绝期,甚至永远没可能。该画直到距今二十来前年,才得以恢复,且被公认并非百分百的原貌。
还好,《大卫》的羞处只是被无花果遮盖,而非被凿下替代。否则,今天的《大卫》,就不再是那么诱惑地球男女的《大卫》了。据说此场运动由天主教发起,断断续续经历了四百多年,其间竟没人出面指正,用无花果叶遮盖私处,明显与《圣经》本意不符。
恶补得知,按《圣经》的本意,人祖亚当及夏娃,本是赤身裸体,无所谓羞与不羞。是在偷吃了禁果后,才突然有了羞耻感,进而抓片无花果叶子遮羞的。而作为他们的后人,早已得知那处羞,用布片或内裤做了良好的遮掩,又何必再弄个说不清道不明缘由的无花果叶?若真为女士着想,给雕塑穿上裤子岂不更好?何况女士们是否都羞于直视男体,从来没人严谨考证过。至少,井民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那大半天,就没见一个女士双手捂眼,只留指缝。
就想起三年前,高大上的央视,在国家博物馆庆祝建馆百年所展出的《大卫》像下敏感处,打上了现代无花果——马赛克。结果没出乎意料,铺天盖地的声讨,令他们在区区三小时后,就让《大卫》与观众赤裸相见。估计当时的央视编辑,也有替女士着想,或替孩子着想的考虑吧。只不过事实证明,他们真的是想多了,或自作多情了。
其实,除去艺术,给弟弟穿小衣,是早在古埃及时就大动过的心思。那是距今三四千年的事,证据是那时留下壁画,男人们的羞处被布料缠绕。研究人类服饰史的人认为,那极可能就是男人裤衩的起源。为何女人同样的部位,没更多故事,或更多挂件呢?井民无研究地感觉,那是男女相关部位的不同所致。也是在佛罗伦萨得到的:裸男根器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下,裸女的同样地方则有天然屏障。同时也就解释,为何从未听说男人直视裸女会害羞。不是男人脸皮厚哈。
甚至可以说,就是那样的裸体才好看,才符合当时的历史。想必那会儿服饰不够发达,没啥可画可雕之处,恰好劳作与征战的锻炼,当时的男人强健,女人壮硕,裸体是他们的里比多,也是他们本真之美的最好展示。哪像今天的模特,非得穿上衣服才好看,一旦让他们给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等当模特,绝对得画成或雕成四根棍儿支一颗头,得把大师气死。
不论史上存在什么争论,佛罗伦萨,不,整个意大利处处可见的裸体雕塑,裸体绘画,是该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物证。如果再给那些雕塑和绘画添上无花果叶,或打上马赛克,完全可以想像得到,整个意大利国家的形象,可能都会遭到严重毁损。
偏偏在这个时候,媒体上出现国内《开罗宣言》那幅引起热议,不,当说引起臭骂的广告。先是觉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眼见的广告绝对是P的。后来得知是真的,又觉得定是制作底板出了差错。直到剧组有人出面解释,“我们没有那么无耻”,才知那广告竟不假。联想到上述裸体存废之争,想到了对史实的尊重。不管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等雕塑或描绘时,出于什么考虑,他们的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史实,就必须得到后人的尊重。拍摄或描写《开罗宣言》也是。不管喜欢不喜欢,那张广告上的人没去,同张广告下的人去了,就不能做得好像没去的比去的还要更像去的。除非影片只是对《开罗宣言》的借用,或只拿《开罗宣言》当背景。而借用与背景,也不该做那个广告,至少名不符实么。那广告的收效至少是误导,甚至是亲痛仇快。不多说,恰逢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该广告起到的坏作用,在海外看得尤其清楚,不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