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真相把传言加倍地证实

(2014-05-08 15:49:05)
标签:

李春城

新京报

杂谈

分类: 个性随笔

       遥想还是本市的李春城时期,民间关于他的涉腐传言,就早已是多如牛毛。“李拆城”,是他的外号,外号来自传言:他初到成都主政,曾大力推动拆迁,尤其是强拆民居防护栏,百姓不理解,他抛出句解释“美丽的蓉城是拆出来的”,结果是百姓防护栏没了,他的脑壳上也就多了顶帽子。当然,他是亲耳听不到的。

    再后来,大约在他主政的十二三年里,关于他,以及他的亲朋,在本地东南西北拿地,起楼,建房,哪座楼盘是他们的,哪块地皮归他们,一直就有鼻子有眼。当然,他和他们是不可能亲耳听到的,也没人敢当他们的面直说。偶有深信或深疑者,面对那般涉及巨大的利益,都不敢相信那会是真的。中国百姓就是如此善解人意,或说生性善良,成都百姓亦如此。

    直到李春城被拿下,被党籍和公职双开。如今,百姓陆续从正规媒体见披露,方才吃惊不小地发现,传言竟然是真的,甚至真得加倍。换句话说,传言无不显得十分肤浅,十分皮毛,大概只是相当于在说,一桩涉款宏巨的交易,传言就只触及票子几张。

    据昨天(5月8日)的《新京报》披露,李春城之弟李春明,以及部分亲属和老乡,在成都拥有多个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虽然在开发上不太出名,但拿地能力令行内人无不刮目相看。再细看该报所披露详情,发现那些地段,那些楼盘,那些商人,竟然早就被包括在流布极广的传言中:地段如成都天府新区、双流、新都等地,楼盘如麓山国际、南湖片区、万科五龙山、沙湾会展中心、新国际会展中心、环球中心,及至阿坝州的九寨天堂等,商人如他弟,他老乡史振华及刘姓、罗姓商人,以及本地商人汪俊林、邓鸿等。

    而传言的幼稚与肤浅也同时显现:这些人咋那么能干呢?都是国家的地,他们咋能拿到便宜的,他人出再多钱也争不过他们呢?现在终于明白,原来人家“哈尔滨帮”,凭着与老乡李春城的血缘,甚至仅凭乡音,就轻易找到发财机会。其情其形,就好似列宁说工人与国际歌:哪怕是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也都可以凭着《国际歌》的曲调,找到同志和朋友。

    现在想起来,其实传言之所以会被最终证实,而非被证伪,是因为开发楼盘也好,低价拿地也罢,不可能做到人不知鬼不觉。而不论做事者是人还是鬼,他们是哪路神仙或何方神圣,总有掌握内情者会清理出大致线条,更有察颜观色者能点点观察出来。还是那话,人在做,天在看,百姓就是天,百姓的眼睛雪亮。

    于是就有更大的悲哀冒起:既然百姓都看得如此八九不离十,上级或有关部门咋会那么久都看不见?既然百姓都看得那么清楚,咋又不能通过正当的渠道反映出来,而把那些看法变态成传言?我们的反腐机制可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监督机制可有什么缺失?

    其实,除开极个别心术不正或居心不良者,百姓中的多数,是不愿意相信传言的,更不愿意制造传言。从李春城例不妨可以推知,一个官员如果已在当地百姓中传言纷起,则至少该官员是否还廉洁,已经是十分地可疑。

    昨天的《新京报》文,还披露另一个其实也是很早的传言,那就是隶属成都的彭州石化。传言大致是说,该项目设在盆地不妥当,相关环评有瑕疵,以及有人从中谋私利。恰恰关于这三点,《新京报》文都有交待。

    为避惹麻烦,如下是该报原文直引:“这项重大的化工项目开工前,并未对社会进行公示。2008年1月,彭州石化开工建设近3年后,公示材料才挂到网上。在公示之前,环保部门和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持久的博弈。据当时参与环评的官员回顾,当时环保部提出异议,但地方政府的官员长期‘泡’在北京,对于环保部的环评专家组提出的异议,均大包大揽下来保证不会出现污染。而事实上,那些承诺并没有能够兑现的依据。……这个‘争来的项目’获得300多亿巨额投资。据《国家财经周刊》报道,成都工投董事长戴晓明、中石油四川方面少数中层以及成都政界和金融界关键节点的一批权力人物从中实现‘权与利’的结合,人数起码20-30人,彭州石化几乎成了这些人利益寻租的工具。2012年8月起,当时参与推进这个项目的成都工投董事长戴晓明落马,随后李春城、中石油高管蒋洁敏、冉新权、王道富等人也陆续落马。2013年年底,中石油四川石化公司原总经理栗东生等人也因涉彭州石化工程中暗箱操作被调查。”

    如不出太大理解偏差,这段文字对前述三大传言,做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回答。虽然不能就此认定传言成真或属实,但证明它们不是空穴来风,怕也是可以的吧。

    顺便说一句,但凡成都人都知道,上述那些楼盘、地产及项目,占地与占资有多大。合理推测,未来司法程序走完,李春城们的涉案金额,多半又是个远超传言。

    码字至此,突然感到有些凉。抬头看窗外,有细雨淅淅沥沥,气温似乎是降了些。但分明,凉的感觉不是由外向里传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