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看过。不觉得有多少文化,也没觉得哪是人文。稀奇倒是有些,主要是那些没听过,更没尝过的东西。比如大树顶上弄下来的野蜂蜜,泥泞里钩来的跳跳鱼,暴晒三天即可生吃的飞鱼,以及用橛根揉出的乌黑面团直接进嘴等。
镜头在眼前晃,心头就在想,这些东西有啥好吃的?那种跳跳鱼,肉量怕是比跳蚤略多罢了,得多少条才够吃上一顿?那橛根面团或糕,怕是缺米缺面给留下的无奈食物吧?
得承认摄影器材好。先进,现代,该冒油处都油汪汪,该发光处都亮闪闪。若是效果不逼真如此,全片的媚惑与勾引,多半就得减半。当然,也得承认,那些使用器材的手,也是十分的娴熟,基本做到导演指哪打哪。
难为情的是,听见的旁白或感到的理念,就似乎愈加逊色:好吃就是难得一吃,美味就是民间小吃,真理就是味随人走,科学就是吃不违时,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甲乙丙丁,ABCD。
其实“舌尖”上的走马观花,极易带来误解或误导。譬如该片对川菜,要么力推火锅,要么彰显麻辣,甚至说火锅也主要是说麻辣,一如说麻辣主要是说火锅。最多最多,是“舌尖”二强调了一下“熟油辣子”的制作。听说川菜厨师们正因川菜遭此严重误解,而郁闷不已。别的不说,只说川菜能在各大菜系中享有盛名,如果仅仅是因为麻辣,则全部川菜厨师的功夫,及全部川菜的特色,就都通通给废了。同时也就更解释不了,为何走遍全国,甚至全球,能见到中国菜的地方,“川菜”牌子为最多。
在“舌尖”里,那个广泛的误解依然未解:大多知名川菜,包括家庭菜肴,其实是既不麻也不辣的。换言之,川菜蒙人的“麻辣”特色,其实仅属于其某些小吃。
既是主要让观众看、而非让观众听的东西,就不该不那么相信观众的眼睛。可“舌尖”都似乎对观众的观察和领悟二力深有疑虑,唠唠叨叨,叽叽喳喳,恨不得跳到荧屏外,对观众直接行耳提面命,或行爱国爱家教育。认真听其所说,其实既不能被叫做科普,也不十分像人文,极类对观众的吃后话题,诸如离家,留守,思念……的借题发挥。有时简直觉得,此片的编导多半是认定并提醒,咱国与他国的最大不同,就是爱吃、好吃和会吃,成天一门心思研究吃,一天到晚琢磨吃。若是,一个文化深邃的中国,也就简化或矮化成吃货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等于吃货中国,得出如此结论,是自身领悟的跑偏,还是“舌尖”本身的导歪,一时没能理出条清晰的线索。
若真想从吃进入人文,进入文化,进入历史,建议“舌尖”盯着那些曾经的食物和吃法,其记载的人文精神或许更浓。或说,许更有故事。比方小球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饥荒岁月,各地都有过用人尿培养此物,借以挽救即将饿毙者的历史。从科学上讲,那玩意儿能吃,含有人体所需蛋白质,只要除掉人尿中的毒素,就能解人饿得要死的燃眉之急。这段历史若拍出,爱国主义、惜粮思想、反思情怀等所谓人文内涵,就能跳上镜头,直捣心头。
请不要简单用“恶心”来否定上述建议。吃那些跳跳鱼、螺丝的镜头,从某个角度说,不也舒心不到哪儿去?若嫌小球藻恶心,不妨再建议换成吃观音土、厚皮菜、马齿苋之类。观音土无营养可言,且吃了胀肚,但人在饿得实在支撑不下去时,用它来充饥,这是我们民族曾经的经历。厚皮菜味涩,缺油烹制时尤难下咽,民间多用于猪食,但在上述那困难岁月,有猪食样的厚皮菜可吃,也算是抓到根救命的稻草。至于马齿苋么,本乃一味常见中草药,但在上述困难年间,仍然是许多百姓的常食,酸酸涩涩的口感,令人过舌尖不忘。
提这些看似不靠谱的建议,无非是想说,“舌尖”中许多誉为美食的东西,其实就是不得已的充饥物。敢说那浑身不及两钱肉的跳跳鱼不是?敢说那绝对比不上面包爽口的橛根团子不是?编导哪怕稍加挖掘一锄头,即可获得那食物背后的辛酸与悲凉,以及沉重绵长的人文。何况爬那么高的大树,冒那么大的风险,仅是采得一把蜂蜜的甜味,除去向BBC致敬的成分,那种美食或美味,还剩几多人文?现实与真实感几无,镜头和故事就不免腾空。
某种食物有无营养另说,而其有无美味,绝对是个相对的东西。世上啥最好吃?答案是“饥”。请注意,是饥饿的饥,不是鸡蛋的鸡。真正饿了,就啥都好吃了。反之,则美味全无。拍出人们饿得不得不吃某种食物,进而觉得那食物味美无比,再拍到待到那食物唾手可得后,又突然觉得那曾经的美味不见了,及至高度怀疑起那是错觉,恐怕更人文,更深邃,也更舌尖。
再说一遍,看了“舌尖”,感觉国人整个就是个吃货。全部的辛劳为的就是个吃,生命的意义就围绕个吃,所有的心思就花在了吃。为一顿饭,甚至为一口味,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可会妨碍和侵占了做更多的事情?想必,这话题也涉及人文。
不要轻易说饮食就是文化。因为按此说法蕴含的逻辑,世上没啥不沾文化,没啥不是文化。说了等于没说。关键是,都是些啥文化?在中国几近无数的食物与吃法中,包含的文化也同样几近无数。而远非“舌尖”所宣介的甜的,酸的,苦的,辣的,鲜的,糯的,软的,粘的……记忆,以及稀奇古怪的做法和匪夷所思的吃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