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子欲搞青教赛,在下借机向DDMM们兜售世界名校公开课,薛利·卡刚,桑德尔什么的。还提醒,国内那个名校公开课,尚在牙牙学语阶段,待它们长大成人后再看也不迟。即使它们长不大,失去见它们一面的机会,也没啥可遗憾的。
不曾想到,一个MM弱弱地提醒,C老,你说的“公开课”早就过气了,眼下最港的,是可汗,可汗学院!老实交待,在此之前,在下还未曾听说这个可汗及可汗学院,只是下意识地觉察到,此君多半是阿富汗、巴基斯坦那类国家的人。那地方的……会有……见在下完全没有反应,MM再撂下三言两语:该牛人乃孟加拉人……见在下依旧神情迷离,又赶紧补一句:当然,那是他的祖籍,他眼下是美国人,读过麻省、哈佛,拿过硕士和MBA,从教自己的侄女起家,发展到今天牛盖名校公开课,红遍地球全网络!
网络时代,自觉以一新不知为耻。挨羞后,在下利用穷忙的空档,访了那位震住MM的名师。拜了他的光辉业绩,听了他的两节课,受到一阵猛洗,形成一堆感慨。
原来,这位被称足以“翻转”现行教育的孟裔美国佬,自己躲在电脑背后,连手都不肯让人看见,只是靠电脑上那面虚拟的黑板,以及那黑板上动画的文图,就把一个个或深或浅的道理给说了个一清二楚。
奇的是,可汗每说一个道理,或一段知识,多半用十来分钟,听起来不累,学起来不烦。当然,以在下也是老师的体会,他这样的教法,“说”就显得十分的重要。隐形的老师可以不帅气,也可以不美丽,却不可以不会说,甚至还得特别的会说。可汗就有那本事。特会说,非但说得风趣幽默,还能说得深入浅出。尤其叫在下羡慕忌妒恨的,是可汗说清楚吃得杂,所说内容从数学到越战,从概率到炒股,3000来段视频,几乎涉及文理百科,还大多站在学科前沿。
可汗的“说课”,之所以被称为“翻转教育”,用国人的话说大概是“颠覆传统”,依在下所悟,大概有:
他的课大小通吃。小学生在他那儿能得到数学启蒙。比方他那节十分钟的1+1=2,就说得如果在下如是想,当年要是听他说,绝对不会至今想不通一匹马加一头牛等什么。就明白,原来数学抽象,是那般的生活与简朴。大学生也能在他说中得到专业的金融理论。此一类别的理论,他连说下十几个视频。如果学生依然还闹不明白,那可真正就自我定义啥叫朽木不可雕了。世间不知存在多少年的大中小学老师各教各的铁律,在可汗那儿顿时融化。
他的课成本极低。一块触控面板,几支色彩各异的“笔”,边画边播边记录,再往网上一放,该OK的就OK了。尽管当然还有不能OK的,但那些东西,传统的深宅大院或象牙塔大学,也照样OK不了。
他的课让老师变得无须是专业人士。只要懂得相关道理,只要能把那些道理说出来,就能当老师。而那样的人,因为高等教育的大普及,时下真可谓多如牛毛。当然,像可汗那样能说会道的业余老师,也还是永远的稀缺。否则人人皆可汗,可汗也就不可汗了。
他的课让传统课时变得毫无道理。此前,无论哪种文化,也无论哪级学校,大多一节课教四五十分钟。据说这有大量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支撑。于是这种所谓的“科学”,也就成了教学的又一铁律。然在可汗那儿,十来分钟一节课,学生们听来似乎更愉悦,更专注,他也教得更有效,更扎劲。在可汗那里,系统知识被精妙地拆分成一个个片断,每一个片断又与上下片断组成系统的知识线,待到人于不知不觉间听完全部片断后,那个系统的知识,也就在脑子里建立起来了。
他的课证明传统老师的讲究未必非要不可。比方必须讲究仪表仪态,必须讲究绘声绘色,必须讲究眉目传情,必须讲究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必须讲究肢体语与口头语的协调等等,在可汗那儿,这些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的玩意儿,突然已经显得多少有些故弄玄虚。
他的课证明传统教学对学生有无形压力。可汗是刻意选择“隐身”的。他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和视频教学,老师在那儿滔滔不绝,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感,让学生产生压力。而人在压力之下,思考就会受到制约。于是他选择躲在虚拟黑板背后,只“说”不出镜,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心境,以让他们更为自由地思考。不用说,至少就教育理念,可汗这也既是传统的又是先进的。
他的课让传统教学显得那般地支离破碎。传统教学,尤其是大学,老师课堂教学后,是另安时间的辅导,其间才有学生还有的疑惑,以及老师进一步的解疑。如此通常“一师多生”的教与学往来,既不能在时间上紧跟,又不能在空间上紧贴,还得耗费老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些老师甚至因此就自行简化了这一重要的互动环节。可汗凭借神一样无所不能的网络技术,在“说课”的背后,跟进了诸如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令那些听他的“说课”的学生逐渐远离传统的老师,甚至冷落曾经风靡一时的名校公开课。
可汗当然不是网上洋雷锋。即使最初的误打误撞只是辅导自己的侄女,后来他辞掉原本的生计专门躲在那块虚拟黑板后面诲人不倦,绝对是有钱可赚的,甚至,是有多钱可赚的。今世之超级牛人比尔·盖茨公开说,他和他的孩子们,也都经常上“可汗学院”,并赞可汗在教育领域闹起了一场革命。一兴奋,就掏出美元150万,打到了可汗的账上。至于可汗每月从“优图”上几千美元的广告分成,不知名学生的从几十到几万美元的自愿付酬,以及谷歌公司200万美元的慷慨捐赠等,加上他那成本极低的“学院”的迅猛扩张,不难预期,无须太长时日,说不定可汗就可能成为乔布斯第二或比尔·盖茨翻版,亦即又一个“美国梦”的范例。
如今的“可汗学院”,虽说连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皮都未必有,主要是无须有,但地球有多大,他那学院就有多大,说他那学院是地球最大的大学,最多加上个“虚拟”,恐怕谁也不能否认。而他那几何级数般增长的粉丝,或者传统所说“学生”,在给他带来巨量的点击率的同时,也把他往互联网时代匪夷所思的创意枭雄宝座上猛推。
据说,可汗的下个目标,是制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以及部分大学课程,进而实现网络教育那奇特的强者通吃。但在下依然认为,只说“钱途”,绝对不是可汗的真正追求。“一个人,一台电脑,教亿万不同肤色的学生”,如此激动人心的宏图大业,恐怕才是可汗心中最瑰丽的梦想。
花两分钟看过可汗的视频《独立事件》,讲的概率中的“独立事件”,揭谜“事件”得在什么情况下才“独立”。可汗举了个体育比赛现场抽奖的例子,A、B、C神马的,贴上标签后抽剩余,或不贴标签、登记后再放回去伙着一起抽,寥寥几句,切瓜切菜,就把事件的“独立”和“不独立”,说得小葱拌豆腐。细品,还一点儿也不缺乏学理。
看来,可汗本是个好老师,甚至是天才老师。只是最初的择业有所错位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