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说哲理:试答似可答

(2012-10-19 14:10:51)
标签:

莫言

生命

存在

《青春之歌》

《人民文学》

分类: 据理诡辩
    若问,生命或存在既然没有与生俱来的目的,那么随后那些目的又是从哪里来的?同理,生命或存在既然没有原本或先天的意义,随后那些激起生命行动甚至冲动的意义,又是从哪里来的?
    如上两问或本质上的一问,不妨可从如下角度去试着回答。
    生命或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被唤醒的。理论上,生命或存在从坐床受孕起,就开始了被唤醒。父母唤,尤其是母亲唤,隔着肚皮,声声入宫。只是效果到底如何甚至有无效果,至今仍是待解之谜。不过从呱呱坠地起,大致是父母声声唤。进入牙牙学语起时,基本是父母阿姨齐声唤。再后来,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老师同学及他人,大量唤,随时唤。及至自身心底渐渐偶尔唤,经常唤。
    唤声自然各有内涵,不同阶段也收效有别。最初的唤声兴许是朦胧的,含混的,但那是那个阶段的生命或存在唯一能接受的方式。虽然随着该阶段的过去,生命或存在到底被唤醒了什么,或在哪些地方被唤醒,接棒的生命或存在大多只留下极其模糊的记忆,但没有先前那些启蒙,就没有后来所有的开智。
    当生命或存在进入自觉意识愈来愈强阶段,相形之下也愈来愈丰富的唤,也就润物细无声地把生命或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给渐渐唤醒。你要做什么,你应当做什么,你要成为什么,你应当成为什么,过去的生命或存在留下了大量的榜样,现实的生命或存在制造出无数的标杆。你或许不想与那些生命或存在比,只想做自己或成为自己,但总体来说你基本做不到。关键是他人和社会,家庭和环境,所有你的生命或存在不得不置身其中的空气与水一般的存在,时时阻止你做到,处处不许你做到。逼得你于是也就渐渐有了一些目的,一些意义。尽管你的那些目的和意义大都很屑小,很浅近,很功利,比方吃饭穿衣买车购房以及体面和尊严之类。
    生命或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被激活的。你原本坚决抵制一切形式的跟风,就像你原本死守做回你自己,但由于你的生命不得不与另一些生命或存在经常大量的相遇,除非你的生命或存在已经彻底麻木或死痞,否则他人的生命或存在的某些变故,就可能突然把你的生命或存在给激活。此种情况可能是原本确实各方面不如你者,也可能是与你一道来到这个世界的同龄。甚至,还可能是远比你更年轻的生命或存在。
    昨日在电视上听王蒙说莫言,称令自己感触最强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自己大概年届五十二三,莫言估计也就三十出头,自己在《人民文学》上看到莫言小说《爆炸》,从来不曾觉得老了的自己,突然觉得自己老了,再也写不出莫言作品中那惊人的文字了。无论王蒙后来的创作怎样,仅是他那个感觉本身,就足以说明,他当时的生命或存在受到了莫言的强烈刺激。或许,后来他卸下文化部长后的创作重新井喷,就心底最深处的动力论,就有当年莫言的激活。
    有激活,就有激不活。此方面的典型正是井民本人。去年偶然发现三个1955年生的牛人,乔布斯、比尔盖茨、蒂姆,委实令同龄人井民深感自己生命的卑微与存在的可怜。然在刚刚过去的日子,又发现诺奖得主莫言竟是第四个1955年生的牛人,自己的生命或存在顿时更被彻底打入废品。只是心智愚钝兼性情死痞的井民,即使感受强烈如此,生命或存在也没有被激活,仅仅是被一再激发到深感活得羞惭与过得尴尬。
    生命或存在的被激活,有时可能是被刺激甚至被刺痛那类极端。曾在一档真实电视节目中看见,一条家境寒酸的汉子,不得已做了上门女婿。“倒插”的标签令他在昔日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更在女方家里直不起腰。然正是这种自感屈辱的存在,令汉子心里暗暗种下发愤的种子。终于,利用外出打工的机会,他偷偷学到了养团鱼技术,随后返乡把市价高昂的团鱼别出心裁地野放家养,最后成为名震四方的致富带头人。成功摆脱屈辱地位的汉子,在与记者谈及自己的昔日时,情境好似回忆不堪回首的旧社会。想必彼时他心中的老丈人和丈母娘,几乎能与传说中的恶霸地主和地主婆划上等号。但井民注意到此汉子坦率地承认,如果没有他们那大量言语间的有意无意刺激,自己也就不会有今天昂首挺胸的地位。如果他的老丈人和丈母娘是无意,那么他们的无意也就有了无意之意。如果他的老丈人和丈母娘是有意,那他们简直就称得上是影响人和改造人的大师。
    生命或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被点醒的。有时可能是某个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有时可能是报刊上偶然读到的一段文字,生命和存在就开始了愈不可遏止的改变。如传说中某人看了巴金的《家》,遂强烈地抵制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坚定了自己选择伴侣的努力。也如传说中某人看了杨沫的《青春之歌》,果然抛弃原本优裕但平淡的生活,投身到前途未卜的人生搏击中。如此佳话几乎在生命或存在的任何时候都在发生,在任何阶段都会有效,只是生命或存在愈是年轻,点醒的效果就愈显著罢了。
    常听说“六十而耳顺”,意思是生命或存在到了此阶段,无论听到什么也都不会激起心底的波澜。有人说那是生命与存在修炼到了入定或淡定,其实何尝不可以理解为生命与存在已趋于麻木与沉寂。可见激动或冲动的生命与存在,可激活易刺激的生命与存在,非但不是什么不成熟的表现,恰好正是大堪造就和大有前途的证明。而大多看起来老道或成熟的生命与存在,其实已经是稀泥巴糊不上墙,或朽木不可雕。即使此时生命或存在的时限其实还不长,或俗说还年轻,单就心灵与精神而言,已是苍老得足以行将就木。
    不妨大致归纳一下:生命或存在没有与生俱来的目的。同理,也没有与生俱来的意义。但不等于生命或存在就没有目的和意义。生命与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伴随生命与存在的延续的被唤醒和被激活。生命与存在的目的与意义能否被唤醒和被激活,看起来是他人、社会和环境的决定,其实穷根究底,还是取决于生命与存在本身。毕竟生命只要活着,存在只要在着,所必得经受的唤醒与激活就从来不缺。而能够唤醒与激活生命与存在的缘由,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段情。可以是一种境遇,也可以是一次打击。而所有这些“可以”,只要是存在着的生命,就随处都能获得。它们没法分出文野高下,也与所谓受教育程度没有关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