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中学与中国大学:国乒与国足

(2010-12-10 18:00:11)
标签:

中国大学

oecd

中国教育

大学教育

中国中学

基础教育

杂谈

分类: 好看时评

    先看这条新闻:“中新网12月8日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7日公布了2009年实施的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报告显示,上海中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文化水平三方面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第一。

    ……报告显示,按国家排名,韩国和芬兰在文化水平测试中仍然占据榜首,但首次参加调查的上海市在上述三个领域都处于领先位置。

    ……这个报告每三年公布一次,数据来自经合组织对较发达地区65个国家的47万名15岁学生的考核测验。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

    ……美国《华尔街日报》9日刊文称,当年‘旅行者号’人造卫星的发射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地震,因为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已经跑在前面。63年过后,中国又给我们带来新的震动。去年来自65个国家的15岁学生参加一轮数学、阅读和科学考试,结果上海少年在三个科目中均超过其他任何地区。

    ……上海是怎样拿到第一名的?经合组织方面的人士把上海称为‘改革先锋’,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具体来说就是它接近普及的教育体系,激烈的竞争(按学生进入大学、最佳中学的人数衡量),非常高的学生参与度,现代化的评估体系,充满雄心的课程设置,以及一个干预薄弱学校的计划。今天中国多数城镇都没有这些资源。但明天的情形很可能大为不同。”

    井民对这条新闻有动于衷:

    第一,这是在国人对自家教育骂声汹涌的背景下,自家教育出来的学生在世界公认的权威的评估中为中国教育赢得的美誉。那些我们自骂最多的应试、填鸭式、死记硬背式等教育方式,竟使学生能在世界公认的权威测试中显示出世界顶尖水平,看来,今后我们骂归骂,闹归闹,该坚持的,还得坚持。

    第二,这条新闻在一向被国人视为追赶目标的欧美教育界甚至整个西方社会引起的震动,远远超出国人的料想。尤其是经历过与苏联竞争的美利坚,心头最清楚一国今天的教育水平对于该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第三,被欧美主流媒体视为中国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要么是我们感到稀松平常的,如“接近普及的教育体系”、“现代化的评估体系,充满雄心的课程设置,以及一个干预薄弱学校的计划”等;要么是我们视为必欲去之的弊端,如“激烈的竞争,非常高的学生参与度”等。现在想起来,真还能让人看到中国政府、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与事实得法。

    第四,欧美主流媒体虽然没有把上海看成全中国,但他们已经从上海看到整个中国教育的未来,为此他们才更加感到担忧和害怕。事实上,以这次OECD的标准评估,上海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学生在上述三项测试中的得分,也已经在被测国家的平均水平之上,接近和赶上今日上海学生的水平,已是指日可待。

    不过,最令井民有话禁不住的,是上述新闻所反映的中国教育,不包括中国的高等教育。那么,它可否类推到整个中国的教育?比方说,可否顺理成章地认为,中国的大学生也同中国的中学生一样出色?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同中国的中等教育同样优秀?

    显然不能。OECD是否对各国大学做过PISA井民不知道。但中国大学的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显然无法与欧美大学相比,则是在几乎所有的教育产出指标中都能够得到的验证,更是国际高等教育界普遍的公认。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优秀的中国中学教育,为何不能产出同样优秀的中国大学教育?中国大学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井民对此有如下看法:

    第一,大学教育不宜中学式,但中国大学偏偏中学式了。相对而言,大学是主要是专业教育,中学主要是基础教育,按理说基础好专业教育就当也好,偏偏中国大学不合时宜地延续了中国教育打基础阶段的应试、填鸭式、死记硬背式等教育方式,将这些在基础教育阶段行之有效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必须的教育方式,硬变成专业教育阶段的主要方式。换言之,即用中学教育的方式来教大学,那当然就只能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落后于欧美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美大学教育实际上是用重启发和创新的方式,崇尚学术和自由的大学精神,大量招收来自中国等中学教育优秀的国家的学生等,弥补了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种种不足。

    第二,大学的基础教育应当配备最好教师,但偏偏中国最好的教师不上基础课。大学有专业教育也有基础教育,即大学低年级的基础教育如数理化、外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但大学的这些基础课教育质量相对于整个大学,远不如这些课程相对于整个中学时的教师配备那么强大,校方重视那么到位,学生学习那么认真,制度保障那么有效。现今的中国大学,最牛的教师多半不在基础课教学课堂上,甚至根本就不在课堂上。恰恰是中国中学的数、理、化、语、外、政等课堂上,几乎整个中学最优秀的教师都在升学率的巨大压力和强大激励下,把自己的最佳知识和方法倾心播向学生。从那些与中学直接接轨的大学课程,如外语、思政等的师资水平即可看得分明,高中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一点儿也不在大学老师之下。

    第三,大学教育目标应当不是简单的就业,但偏偏中国大学现在的教育几乎都在以就业为导向。现今的中国大学,也不是不讲教育质量,有时甚至是很讲教学质量,比如兴师动众与劳民伤财的“本科评估”等,就主要意在提高教育质量。然而,由于大学没有中学那种直接的升学率、升重点率等目标,一切力量都朝那目标配置,而是目标散乱,方向迷离,一会儿是就业导向,搞得大学教育的指向与导向跟个职业培训班似的,一会儿是全面发展,搞得大学就像个成心要培养出几个全才全能的精英制造厂似的。结果是教育目标导向上散乱混乱,水平参差,少数不错,多数很差,个别渐渐接近世界水平,整体离世界水平似乎愈来愈远。

    第四,大学教师的价值与能力仍然应当主要体现在课堂,但偏偏中国大学的教师如果主要用心于教书就会在大学几乎待不住。大学教师由于不靠升学率证明自己,更由于大学教师被诸如论文、著作、项目等所谓科研导向着寻找自己的唯一成功与成就,现今中国的大学教师事实上已经主要不能在课堂上体现自身的价值,当初曾因为教学而深深影响一代代学子的教师,在今天的中国大学已经很难找到。残酷的制度现实是,如果一个大学教师主要在课堂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他就将被大学证明根本没什么价值。现今中国大学哪怕是二三流大学的引进和招聘教师条件,擅长教学甚至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因为哪怕是在这样的大学,会教学甚至很会教学,也已经惨被贬为低层次运转。当一个教师的价值和能力不能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时,情形也就如同一个演员的价值和能力不能体现在舞台、一个士兵的价值和能力不能体现在战场、一个选手的价值和能力不能体现在赛场了。

    中国中学教育的成功,反衬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失败。中国的中学好似中国乒乓球队,中国的大学则犹如中国足球队。这事很诡异,然而却是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