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最突出的感觉是空间阻隔,其实是时间间隔。
一座座似乎永远也翻不完的山,犹如一个个永远也转不完的圈,让人完全没有了距离感和空间感。比如西昌至泸沽湖间有个隧道,从去的方向看是完全打通了的,能够看见隧道那边的亮光,但该隧道口有条栏杆栏着,有个貌似警察的人守着,任何车辆就不得通过,大大小小的车辆只得从它旁边绕行上山。偏偏大雨过后的这段山路十分难走,有一断甚至原路已经垮得不成样子,从下面看车辆就像是在一座刚刚堆积起来的料场顶上东倒西歪,而“料场”的下方,就是万丈悬崖,直看得人脑壳发晕,脚杆发麻,心头发虚。大家这么千难万险地转了好几十分钟,下得坡来,才发现那隧道的出口就在右边,且通往那隧道出口的水泥路早已铺好。据说,那隧道由于不属于公路方,所有者就不许其他车过,只许自己车过。个别时候路上堵凶了,天色也晚上,就有司机前去拿钱勾兑,栏杆也会临时放开。但那时候守栏杆的不是穿警服的,因此更多的时候则是,任随隧道前后堵好凶,穿警服者也坚持有钱无理莫进来。
像这种地方,花了几十分钟,用了好几升油,受了好几次吓,空间距离还是没有往前移动多少。这种奇怪的感觉,在其它地方是很难有的。同理,在此种地方,若以耗时多久来估算走了多远,与用走了多远来估算耗时多久,都是完全不起作用的两种折算思维。所以在这种地方,人会禁不住经常产生时空倒错,或时空停滞的感觉。如果生理心理没病加之心智灵敏,这种奇异的感觉甚至算得上是一种美感。
最易令人感觉时空混乱的,是那些交通与通信的双闭塞处。
9年前奉命采风撰文,与四川电视台几记者和大学几专家,去过今日所去之处。当时是从云南进四川出,两辆4500由森林武警开着,由云南宁蒗进入泸沽湖区时,一眼看见湖边的房子座座精巧漂亮,湖水宁静幽深,就以为全湖皆如此。可当一行人花了整整四小时才从云南那边湖区绕到四川这边湖区时,方才发现世界完全不同,时空完全错乱。四川这边的湖畔,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农舍,低矮破旧,一条完全不能称为路的环湖路,似乎只为4500和拖拉机专用,且从云南通到四川这边这个叫“左所”的地方,那路就走到了尽头。因为再从左所往四川境内,也就是凉山州的盐源和西昌方向,那泥巴路的上就只有悠闲的猪鸡鸡,连带轮子的玩意不见一个。听说四川这边的路经常断,最近又断了,左所的报纸要一个星期才收得到。最令人吃惊的是,井民在乡政府办公室随手抓起一张《人民日报》,赫然看到一篇报道,把饭碗所在的“点招费”事件暴光。再看日期,果然是整整一周前的事情。所以负责任地说,关于那事,井民是饭碗所在几万师生员工中知道的最后那个。
记得刚到的时候,乡政府的人警惕性极高,虽事先得省委、州委宣传部文件,仍把井民一行的介绍信反复看了几遍,并拿一双明亮的黑眼睛把井民一行上下扫视了四五遍,还是不肯做出请进请坐请上茶的动作。此公大概觉得“省里来的记者专家不该是这副模样”。他哪里知道,在到达他们这儿前,这些所谓的专家、记者,原本的衣冠楚楚与面容整洁,都叫那条从云南过来泥巴路给毁光了。加之又累又饿又乏,一行人无不皮塌嘴歪,衣衫不整,跟讨口子没得两样。就见他站在一扇窗户边往州里甚至省里打电话,或许是电话那头忙,或许是接电话人已下班,不知他捣腾了多久,突然就见他转过身来,两眼放光,一双手就热情地伸过来“失敬,失敬,辛苦,辛苦……”招呼人把井民一行迎进院子,并朗声分咐“炖土鸡,老腊肉,湖水煮鲫鱼!”不提。
那会儿,井民已经开始为某官报撰文,一周一篇,时间固定,“点睛”什么的。当时最怕就是出差到左所这种地方,既没有互联网,又没有传真机,按时写的稿不能及时传出去,让人家周二的固定栏目开天窗。如果只是在州政府所在地,还可以到网吧去写发,万一遇上网吧未装office,还可以写了发传真。但在这里,就真的只有恳请报社和读者原谅了。记得那个星期呆在泸沽湖,就像置身信息孤岛,与外界完全隔绝,生态倒是生态了,环保倒是环保了,洗肺倒是洗肺了,养眼倒是养眼了,怡情倒是怡情了,心头却猫儿抓似的。再对比云南四川两边的泸沽湖景区开发,更有“钱已叫人家那边赚完”的心焦。现在回想起来,所谓“落后”,无非就交通和通信两点,而这两点,恰恰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建设。
如今大不同了。虽事隔9年四川这边的路仍然难走,从西昌到泸沽湖,距离不到300公里,却要整整6个小时,且中间险、难、堵处极多,最可气是离开西昌进盐源,就遇几道只收费不修路的关卡,但毕竟此路已全年基本畅通,就在今年这多雨之夏,也基本未中断。不再像当年那样,游客大多云南进云南出,倒把占湖面三分之二风光的四川这边给遗漏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四川这边,如今的泸沽湖也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话、手机、网络通畅,就连井民随身带着的WCDMA,信号也丝毫不逊省城。以至井民边走边发博文,个别朋友还以为井民早已满意而归。
个人认为,在今天,只要WCDMA能接通,一个笔记本就可让人完全忘记空间距离,并感觉不到时间间隔。这个世界确实因畅通的信息结为一体,又因信息的畅通而完全同步。在及时通信健全的世界,原本的边缘与中心,悄然融为一体。
回头再说今天的泸沽湖。云南四川两边都去过,两相对比,个人觉得双方在开发水平上已经没有差距,而在发展后劲上,四川这边明显占优,即有所谓强大的“后发优势”。一是四川这边湖水面积远比云南那边大,二是四川这边有云南那边没有的一片浩大草海,三是四川这边的“故事”远比云南那多,四是四川这边的古朴自然远胜云南那边突出。感觉上云南那边已经完全商业化,除了沿湖商业性店面的招引,旅游本身的项目已较少。而四川这边,那片1500多亩的草海,还完全是未开发的处女地,杨二车拉姆、山寨女王、走婚、摩梭(蒙族)等民族、宗教和文化故事,还够得文人骚客们去舞文弄墨。不妨说,四川这边开发晚,也有晚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尽量避免先期开发的失误,尽量保持湖区和原住民的自然与人文风貌。比如那座美得让人乍看禁不住惊心动魄的4星级假日酒店,就刻意建在远离湖水的山边,既可登高望远尽览湖水风光,又不会污染圣山圣水一分毫。再看游客的数量,四川这边似乎也比云南那边多。或许是这些天凉山过火把节,大量游客玩了火再顺便玩水。但四川人口数量远胜云南,也启示当局只要开发得当,那些人口变成游客也是可期的。
不过,不知如今云南那边通往泸沽湖的路怎样,反正四川这边通往泸沽湖的路很不怎样。这种很不怎样,本质上就是空间距离的严重阻隔,同时让原本300公里不到的近处,成为心理上的遥远。再说旅长游短,旅苦游乐,相互抵消后的旅游,是吸引不了更多的游客的。幸好通信已先行,让那感觉上尚遥远的空间距离,因时间上的完全同步而大大缩短。凉山、四川的政府们,赶紧把西昌到泸沽湖的公路修好吧,不要说修成高速公路,只要修成“九黄线”那样的旅游专线就成。而路修好前,最好不要收过路费,以免让游客边受颠簸惊吓边骂声连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