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现身青歌赛,通体鲜亮。恍眼看像60后,仔细看是帅伯伯。稍想想,是瘦脸染发后的视觉假象。
这似乎是象征:精心装修后的余秋雨,会让一些选手头昏眼花。
比方二号选手就碰上余秋雨问“科举”。这个位刚刚放歌一曲的小伙子,把科举的延续时间整整缩短了十倍,说不出状元后的二三名叫个啥,不晓得中国科举制的意义何在,在余秋雨手上一分不得。小伙子会唱不会说,懂曲不懂史,丢分可以理解难以同情。只是余秋雨解释科举制的重大意义时,只说它“一千三百年来让考生背经典,为传承中华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不说它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产生的直接影响、对今天高考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的间接影响,估计就注定不会有多少选手能从他手里拿下那分了。原本是“一干多肢”的题,余秋雨的标准答案却是“一干一肢”,猜嘛,猜死你,猜死你也答不上来。
然而,唐代画圣吴道子被答成齐白石,清明上河图作者也被答成齐白石,选手从观众笑声中知晓太离谱,直道“对不起”。他对不起哪个?自己?老师?余秋雨?中国神话中,哪个补天、哪个填海、哪个追太阳、哪个治水靠疏不靠堵,这种题本该是答上来才会遭到耻笑,竟然也有选手就胆敢答不上来。这是余秋雨的过,还是选手自己的错?这是赛制的苛刻,还是原本的正该?
现场观众禁不住笑出了声,且那声未必尽是善意。以为余秋雨会趁机洗刷,结果没有。他的脸上只是闪过一丝本山大叔在台上的经常表情,像是笑场,又像是剧情,但马上就镇定淡定,从容点评,点到为止,表现得似乎比某几个选手还拘谨。看来往届赛场内外“卖弄”的指责,在余秋雨心中有阴影。选手在竞赛,考官也在竞赛,考官中的大腕余秋雨,更是在竞赛。他说的每句话,就像他时下的每个字,都会有多人拿了放大镜照。体会得到,央视给他安的那把椅子也是不好坐的。
第一个打进电话的观众,劈头就问余秋雨,上次说过今后不再参加青歌赛,咋的又来了呢?余老师回答的意思是,上次说不来,是因为参加青歌赛,耽误自己的时间太长。这回咋又来了,是因为央视为自己专门把赛程缩短。至于今后还来不来,则记取上次覆水今回收的教训,不肯表态。不表态就可能不来。万一下回他真不不来了呢?那些想听他讲文化的人,那些想听他说错话的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个观众群和收视比,会因此下降么?这倒是央视应当现在就着手加以准备的。就圈内而言,像余秋雨那样具有收视魅力的人物,真还不太好找。易中天普通话比余秋雨还椒盐,说话比余秋雨冲,易惹事,不合适。于丹虽普通话在余、易之上,但用语中的自我也比余、易二位更张扬,易与选手抢镜,不用为好。
今天开始的单项决赛,赛的是美声。坦率地说,如果不是同行或爱好者,广大观众很难有耐心把那些啸叫似的咏叹调欣赏下去。幸好中间有个余秋雨,有个余秋雨普及小学文化,有几个选手恰恰就在小学文化上出乖露丑。突然明白,如果青歌赛不请余秋雨到场添料,单凭唱歌本身,是没多大票房号召力的。尽管这丝毫不影响青歌赛本身。而在票房号召力等于生产力的今天,没有它,就没有广告,就没有赞助,就没有一届届按时办下去的比赛。
余秋雨本身就有可视性,也有可听性。这二性,是当代电视节目的左右腿。所以宁肯缩短赛程,也要拉余秋雨到场。纵使惹来非议纷纷,也要坚持赛歌的同时赛文化。
不禁替央视瞎操心:万一下回余秋雨真的不来了,青歌赛还办不办?又咋办?央视可在找余秋雨的替身么?那替身可能是谁?窃以为,最佳人选是那个创造“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的韩乔生。韩快嘴的普通话自然在余、易、于三人之上,票房号召力也丝毫不在上三位之下。韩乔生唯一的短板,是肚子里的“文化”可能没上三人多。然而,这恰是最不值得操心的。一则青歌赛的“文化”是小学文化,有大学文凭的韩乔生对付这点文化绰绰有余。二则韩乔生随时可能创造出来的韩式语录,完全可能成为青歌赛的另一大卖点,并最终与余秋雨一起,成为央视青歌赛及至国中电视文化的一个有趣组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