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哪里?”
(2008-11-02 16:22:45)
标签:
教学教师教授研究员演员官员杂谈 |
分类: 个性随笔 |
表面上看,“教师在哪里?”纯属瓜娃子瓜问,或“伪命题”。因其答案只能是“在课台”和“在课堂”,此外便是当官、科研、退休和牺牲,四者必居其一。换言之,教师的存在方式,是“在讲台”、“在课堂”。就像官员的存在方式,是“在官场”,研究员的存在方式,是“在项目”,以及若人的存在方式,或与世界水乳交融,或与世界杯水两隔,总之是个“人生在世”。如果曾经的教师做了现在的管理者,那他的社会角色就当随之转换成“官”。如果身份的教师干了实质的科研,那他的社会角色也就当随之转换成“研”。艾略特说,“我们都是演员”。是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是演员,随时都会转换角色,无所谓高低贵贱的。
如果是教师,其存在方式就主要是“教”,而不是“研”,也不是“管”,更不是“说”、“读”、“念”。且少数的“研”和“管”,也是服从和服务于“教”的。而“教”,就必须能够在一堆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中,准确抓出最精当的部分,用最谨严的逻辑,最有表达和表现力的语言,将它们有序、有效、有理、有情地教给学生。“教”的过程,必须是学生对某专业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一无所知到从此热爱。因此,专业知识、思维能力、语言功夫,是教师的三大职业素养或看家本事。但若是“研”和“管”,就另当别论。
上述那些个与“教”有关的动词,即“说”、“读”、“念”之类,由于不含“讲解”、“分析”、“综合”、“推演”、“煽情”等“教”中应有之义,就不能也不该出现在教学中。一些教学质量欠佳的教师,恰恰就是不知如何“讲”或“教”,只会“说”、“读”、“念”的。尤其是自PPT那玩意儿普及以来,把“讲”、“教”蜕化成“说”、“读”、“念”,似有愈来愈烈之势。奉劝这些同行想想,如果“说”、“读”、“念”是功夫,我等的饭碗恐怕就要叫播音员、解说员抢去。
如果教师离开讲台搞科研,科研恰又不与教有关,则该教师严格地讲,也不能被称为教师。如果他的头衔是“教授”,当改成“研究员”,以名实相符。如果他离开讲台搞管理,管理又不直接关联教学,那他再是教授,也是“曾经的”。自问的“教师在哪里”,与教育部说的“教授不教”,窃以为是城皇庙的鼓槌——一对儿。好生想,说的都是荒悖的正常,或简单的深奥。教育部三令五申敦促“教授上课”,尤其是“上本科课”,则不仅是让广大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也不仅是上课是教授真实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更是让教授回到其作为教师原本应当的位置。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演员在哪里?”答案只能是“在舞台”、“在银幕”。如果演员尤其是名演员都搞项目、做管理去了,文化部大概也会若教育部样,强行规定“名角上舞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