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说于丹、傅佩荣

(2008-11-05 16:20:12)
标签:

于丹

傅佩荣

论语

老子

庄子

杂谈

分类: 个性随笔
    两则文化新闻叫井民感兴趣:于丹因一纸“文吓”,在“重兵”保护下讲课;傅佩荣爆料原也受邀讲《论语》,结果被于丹“挤”出《百家讲坛》。
  眼下的事实是,于丹火热,傅佩荣温润。于丹到处签售,讲座,挣很多的钱。傅佩荣继续在两岸讲他的课,写他的书;也受很多人追捧,也挣很多的钱,只是在受捧的热度与财气烈度上,无法与于丹相比。
  断断续续听过二人的课,也看过个别他们的书。就感觉器官的愉悦而言,于丹在傅佩荣之上;就心灵的触动而言,傅佩荣在于丹之上。
  于丹讲课像说评书,个别也像演讲。从评书和演讲的角度,于丹的课,语调铿锵,错落有致,口头语言的魅力突出,基本可用“好听”来形容。傅佩荣的课像讲故事,推事理,谈古论今,娓娓道来,课程内容的精深彰显,大体可用“耐听”来描述。
  在于丹那里,孔子、庄子,以及所提及的先贤哲圣,基本是“借用”,且是借用其于有己用。先贤与哲圣们的思想、观点等,是她借以发挥的“题”。不妨可以说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甚至“先贤搭台,于丹唱戏”。在傅佩荣那里,孔子、庄子等先贤哲圣,是他迷恋的对象、研究的对象,他是怀着无限的崇敬去推介他们、阅读他们和解释他们的。也不妨可以说是“先贤点拨,傅生跟进”,甚至“老庄微言,傅生大义”。
  于丹是“阅读经典,感悟成长”,“阅读”其实在其次,“感悟”才是重心。纵观于丹的课与书,一成在阅读,九成在感悟,很有点借光发热,甚至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味道。傅佩荣是“重读经典,获取智慧”,“重读”在先,“获取”在后,重读与获取并重。纵观傅佩荣的课与书,一成在感悟,九成在阅读,很有点要言不繁,甚至画龙点睛的味道。
  听了于丹,很快忘了她借用过的孔子、庄子,却记住了她。听了傅佩荣,很快忘了傅佩荣,记住了他深挖过的孔子、庄子。
  傅佩荣大概不会获得当下贯通、立即兑现的感官收效,比如掌声、笑声等。那样效果专属于于丹。反过来,于丹也不会获得那种闭目深思、灵魂开窍的理智收效。那种的效果专属于傅佩荣。
  于丹会把“小人”说成“未成年人”,从而把历来公认贬低“女人”的孔夫子给悄悄美化了。天下人都晓得,在那句臭名昭著的话里,孔夫子是把“女人”与“小人”(“缺德者”)相提并论的。傅佩荣不会惹这种是非,或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傅佩荣那种寻章摘句式的解读、阅读,无法绕过大量前人的已解、已读,要错都是与某个前人一样错,而非自己独错,因而非议不会全落他自己身上,是非也不会全由他自己扛。
  于丹会把“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解释成“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乍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孔子的意思,细想起来似乎又比孔子本来的意思多出那么一点点。听众听了,观众看了,不禁就有自己的意见和说法了。傅佩荣会把区区一句“上善若水”,拆分成老子、孔子、苏辙甚至古希腊哲人泰勒斯的各种说法,其中仅苏东坡弟弟一人之说,就有七条(“七善”)之多。因此,听众听了,观众看了,只有佩服,不大生得出质疑。
  听于丹的课,很多听众可能会立即热爱孔子、庄子,会去看他们的书,读他们的注。但是,他们也会很快发觉,孔子、庄子的书不是那么好读的,硬着头皮读下去后,当初的观众队伍可能会大大萎缩,而硕果仅存的少数人,就会发觉,孔子、庄子在他们的只言片语里留下的意思,咋的不像于丹的解读呢?而这种感觉,在由傅佩荣进入的对孔子和庄子热爱、崇拜和阅读中,基本不会出现。当然,由傅佩荣引进的爱孔子、庄子的队伍,会比于丹的小,只是稳定。
  于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三个“诠释”在逻辑丝丝入扣,设计很好。但在操作时大多超出“经典”,只顾“诠释”,或重“诠释”,轻“经典”。傅佩荣专心重解《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于中国古代几大“家”中周旋,相互贯通中有很多触类旁通,细听细看定会受益良多。但可惜,必须细听细看。
  于丹是说“心得”,心得无所谓正误。她就是那样“得”的,孔子拿她没法,庄子拿她没法,听众观众自然也拿她没法。傅佩荣是说“研究”,研究就有正误。孔、庄思想作为“文本”已经摆事实在那儿,且一摆两千多年,成千上万人研究过,任何后来人的哪怕只一句,都会有人去“纠正”或“纠偏”。
  于丹因她的选择而自由,傅佩荣因他的选择而受缚。于丹也因她的选择而受惊,傅佩荣也因他的选择而受敬。尽管这种“敬”在实惠上未必赶得上那种“惊”。
  傅佩荣签售或讲课时,大概就不会遭至于丹那种“文吓”,当然也就不会享受于丹那种“武保”。于丹大概再过十年八载,也不会得到傅佩荣的学术声誉。傅佩荣再过十年八载,也不会像于丹那样成为“学术超女”。且不仅因为他是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