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开幕式朱大可张艺谋 |
分类: 个性随笔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场面向多数人的表演,多数人认可了,也就成功了。至于内中个别处该这样还是该那样,那是另题。
头戴中国文化批评家和作家两顶桂冠的朱大可先生,似乎非得显示自己的审美品味高出国人甚至地球人一大截,说他对这个开幕式原本打60分,也就是及格,有了那个解说,再降10分,只打50分,也就是不及格。朱先生如此之高的审美品味,最大的可能是,叫他当老谋子那角,整出的东东地球人多半都喊看不懂。
朱先生大概觉得国内媒体都跟不上他的审美品味,于是转向外媒诉说。他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上说,“张艺谋等人对传统符号的误读,也已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作为开幕式的第一乐章,2008名武士击缶而歌,向我们出示了一个典型的语义错误。自先秦以来,击缶之歌就是丧礼之乐,主要用于悲伤的葬礼,而不能出现于喜庆场合,除非设计者有更深远的用意——蓄意把它变成一种政治诅咒。”只可惜,“击缶”的功用到底是否如朱先生所说,学界也非见解一致,民间更非感受相同。
再有,朱先生对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也贬得一无是处。他在《德国之声》上说,那“不是真正的太极拳,而是把各路拳法拼在一起的大杂烩”。可是,太极拳除去“各路”才是“真正”么?太极拳就不能把“各路”揉成“一路”么?若朱先生真的固守此论,则武术也就除“各路”而无“真正”了,那么,博采众家之长的创新套路,也就没了,因为它首先就不“真正”了。
最可气的是,朱先生在《德国之声》上对开幕式给出总体评价,说它“像是一大堆华丽的碎片,如果要还原中国元素,那就应该还原一个纯粹的中国元素,而不能任意改造成不伦不类的形式”。“华丽的碎片”,骂人不带脏字儿。“不伦不类”,贬人不留情面。很学者,太学者。很另类,太另类。众人皆浊他独清,众人皆醉他独醒,众人皆俗他独雅,众人皆错他独对。
只是朱先生心中的所谓“中国元素”是啥,也不见他透露半分毫。由他对《德国之声》所说透露,他似乎很中意“剪纸”,因为他说老谋子竟然没用这个玩意儿,他“很惊讶”。可是,按照这一逻辑,老谋子没用的中国元素多了,泥人儿、糖葫芦、变脸……朱先生惊讶的嘴可合得拢?
朱先生的意思很明显,老谋子在开幕式上所用的“元素”,如笔墨、长城、桃花、戏曲、木偶、茶、瓷器、丝路、指南针、礼乐、古筝、昆曲、宫灯、唐女、美人痣、斗拱、龙柱……等等,都不是中国元素,至少不是“纯粹的中国元素”。那我等就要问朱先生啦,你心目中的“纯粹中国元素”是个啥东东?拉出来让咱瞧瞧?
喜欢朱先生有时的深刻独到,不喜欢朱先生此时的装酷扮靓——思想上的。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前一篇:力挺博尔特出演孔子的七大理由
后一篇:校园里那点破事儿(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