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余震人生老师杂谈 |
分类: 校园轶闻 |
见到一顶豪华帐篷,有前厅,还有后室。前厅供吃饭喝茶,后室供睡觉休息,外边还有匹“宝马”。间或有肉香自篷中溢出。可以想见,这家人便是露宿,也绝不会风餐。进而可以推想,这家人便是假定的大难即将来临,日子的品质也是决不肯下调的。而这顶帐篷旁边,是张一根竹竿挑着的塑料布,兮脏邋遢,基本可断定来自垃圾堆。但,它仍然围成一个私人空间,仍然在遮风避雨。最关键的,是它仍然承担防震重任。在它旁边,匹配地歪放着一辆破自行车。间或有汗臭从里面飘出。不难得知,屋主多半顿顿开水下馒头。
刚收到的一条短信,说“汶川地震,生死转换于顷刻,穷人与富人同行……”放到此处也很合适。不是地震,宝马能和自行车并肩么?豪华帐篷能与烂塑料布作邻居么?所以,豪华没什么可牛逼的,破烂也没什么可自卑的。
见到一家牛人,先不先占了小花园最好处。四周空旷,地上绵软,中间有张石桌,一顶足有蒙古包大的帐篷端端笼住石桌。主人似乎认为,预计中的毁灭性地震肯定会来,震后肯定只有他家能活下来,只有他家活下来的世界一定很好很幸福。只是井民觉得,如果大家都死了,留下来的那个人或那家人的命运多半是:接受老天最后的惩训。若此,他们比起别人来,活生生多出一个惩训,或多出一个不幸。
见到这一家子,政府修正了前天的通告,再次明砍“成都不在余震区”、“成都的房子没问题”,他们仍坚定地怀疑,当然也有理由不信,称奇的是他家甚至往前迈进了一步,即从前天的只出来睡觉,进展到今天吃喝拉撒睡全在露天。从逻辑上讲,既然地震从来不打招呼就来,那么每一天的每一时刻就都是危险分子。于是,逻辑的结论就只能是:要想绝对安全,只能24小时生活在蓝天下。瞧,人家算得多精确!只是,夜半时分,有人亲眼看到这家人的成员“就地方便”。当然,多半是“小方便”。不然,他们自己也是忍受不了的。只是沿着逻辑亦可推知,这家人白天多半吃得极少,极细,算计了尽可能减少“大方便”的机会。
见到一位老师,午夜前,他参与对学生“回家睡”的劝说,午夜后,他钻进自家的帐篷躲地震。他大概认为,所谓言传身教,多半是不包括此次特殊事件的。然而他没有注意到,恰恰是在特殊时候,学生们是很计较老师的身教的。于是自打一个学生亲眼看见该老师从自家帐篷中呵欠连天地出来,他的劝说也就变成学生看着地面作聆听状时的言语折磨。
见到过一男人,政府通知下来,当即驱车接来老爸老妈。在蚊子饱餐的夏夜,在没有帐篷的露天,车主睡地上,爹妈睡车里。关键是车主是个老儿子,年龄至少五十以上,就这样,在爹妈面前仍然是个小孩,不停拿言语哄爹妈高兴,不停用好吃的东西喂爹妈,睡前还向爹妈请安,起床还向爹妈问好。遗憾的是,老儿子似乎仍是王老五,见他有辆破夏利,没见他有个黄脸婆,见他有双老父母,没见他有个小儿女。就替大龄女青年咸吃萝卜淡操心:嫁汉就要嫁这样的汉。接着再遗憾,按说这个世界也够浩大的了,也够开放的了,也够信息化的了,咋的如此优男就一再错过识货的媚眼呢?
见到过一位仁兄,平时比哪个都能作勇猛状,结果一场疑似的地震,让他现了原形。其最典型的表现,是不得已绝不回家一趟,回家则必来去如赛跑。似乎稍为慢一点,后面就会垮下来。尤其是为跑得通畅,居然用防盗电子门用砖头抵住,不让它弹回来,全然不顾如此弄门,是对那门的自动关闭功能的破坏,而一旦那功能遭破坏,其防盗功能也就大打折扣了。他当然有理由这么做。可是他没权力这么做。因为那门是那个门洞的全体住户集资购买的,产权属于全体住户,未经全体住户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采取任何破坏性动作,哪怕那动作对动作者来说绝对是建设性的。
听说过一位老师,“5.12”那天正在上课,地震来时他脸色刷白,随后就不见了人影。被他撂下的全班学生自然惊慌至极,女生哭喊连天。幸好只是虚惊一场,师生全体都毫发无损。后来,学生们在“贴吧”中“暴光‘5.12’逃跑的老师”,竟然有好几个老师被不点名地点名。说它不点名,是的确没有点出老师的尊姓大名;说它点名,是已经说出了具体的课程和教室。
其实,真要老师都临危不惧,似乎涉嫌太苛严。毕竟不怕死的人很少,不怕死的老师数绝对不会超过人群的平均数太多。但是,只要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是老师,则不论这个角色的获得是出于心甘情愿还是出于无可奈何,其道德操守就都会被推到个高于一般的台阶上。换言之,一般人不能做的,老师肯定不能做。一般人能做的,老师也未必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