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冥王星“出局”的科学哲学意含

(2006-08-25 10:08:18)
分类: 另类科普
    公元2006年8月24日,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一个由7名天文学家、作家和历史学家组成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经过激烈争论,最终以票决的方式,把存在了整整76年的太阳系九大行星之老幺——冥王星开除。同时,该委员会决定,不将谷神星、卡戎以及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星体纳入太阳系行星。这样,被叫了76年的“太阳系九大行星”,自昨天起正式中止,人们从此必须改口为“太阳系八大行星”。
    这是21世纪科学界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一件既很有意义,又很有意思的事件。
    冥王星自1930年2月18日被发现以来,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位列老九,这已是科学界的共识,写入各类教科书的定论。现如今却弄到非把它除名不可,想必是科学家们感到某种不得不。纵观行星定义委员会的主流观点,这种不得不就是,如果按老标准,则太阳系就不止九大行星,而是12个,以至更多。科学家们于是面临要么对太阳系扩容,把“九大行星”扩成12个,甚至更多,而且必须是开放的,以做好接收今后新发现的天体的准备;要么把不适合标准的冥王星“忍痛割爱”,果断剔出,以维护太阳系行星标准的统一与严谨。
    科学界要放弃某种定论,看来的确是很不容易。早就有科学哲学家指出,科学发展的规律之一便是,科学家们很难放弃既有结论。科学哲学家幽默地说,科学家的“脸皮”是很厚的,不太容易被新理论撼动。当然,他们更严肃地指出,那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有“硬核”,外面有层层保护,即使受到新理论的冲击,保护层也会顽强抵抗,死守“硬核”,直到“弹尽粮绝”。当然,科学家们最终是会向真理屈服的,即使再不情愿。条件是那种真理被实践最终确认。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科学不断放弃错误的过程。
    今天欲改变某一科学结论,有时已不完全是自然科学的事情,难以由自然科学家单独做出。比方“太阳系九大行星”既已存在76年,就不得不考虑在这漫长时光中,这一定论给公众形成的极其深刻而又复杂的影响。如果轻率改变,可能会动摇人们对科学的信仰。如果错误改变,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认知困难。即使正确、必须、立即地改变,也可能使人们对科学的严肃与严谨产生怀疑。所以,“行星定义委员会”引入了作家和历史学家。直接让人文社会科学家参与自然科学重大决定,不仅是极少见,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有些科学结论之所以发生改变,不是因为其所描述的对象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人们、尤其是科学家们的标准发生了改变。76年来,冥王星改变了什么?没有。它照样周而复始地绕太阳转。但随着认识的进步,尤其是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如“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使用等,使科学家们的认识深化,进而标准改变。认识对象未变,认识者却改变了认识。而导致科学家们改变原有标准的,又不是科学家本身,而科学家们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此次行星定义委员会提出的太阳系行星新标准,主要是以天体的引力性质来确定。这就要求,行星要有足够大的质量,有它自身的引力,能超过刚性天体的力,也就是该天体大体要呈球状;行星要绕恒星公转,而它本身又既不是恒星,也不是引力中心在主星内部的行星卫星——哦,原来,“行星”的定义只是一种人为的约定!根据这个约定,人们可以认为冥王星不是行星。根据以往的约定,人们可以说它是行星。如此一来,将冥王星“开除”以及将来把其它天体“纳入”的约定,当然并且必然引起激烈的争论:改变一个约定的意义何在?一个已得到长期认可的约定,可轻易改变么?改变约定重新界定事物,有什么科学价值?改变一个已公认的约定,以及改变一个已公认约定下形成的科学界定,会对社会及公众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只有一点不争:科学发展着,科学家们就争论着,社会公众就受影响着。这就是科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