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说哲理:人找人,找死人

(2006-07-31 15:12:14)
分类: 据理诡辩
    俗话说“人找人,找死人”,意思是“人找人”的时候,“找人的人”与“被找的人”经常错位,因而难找。有哲人点破内中道理,称那是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即人的行动都受自己的脑袋支配。你按自己的判断去找人,被找的人同时也在按自己的判断在找你,偏偏这世上通道往往又不止一条,结果就是找与被找错过。所以,有生活经验的人一旦需要找人时,如果判断那人也在找自己,就会原地不动,等他来找;或告知那人不要动,他去找。
  不禁想,假如要找的人是根木桩,还会“人找人,找死人”么?当然不会。因为那会儿就只能是你找“他”,而“他”不会找你,于是就“好找”了。因为此时的“找”,最多是单向出错,而绝不会发生双向错误。遗憾的是,人毕竟不是木桩,而且任何正常人似乎都怕成为木桩。骂人的话不就有“站那儿干啥?跟木桩似的!”么。
  人虽不是木桩,但在需要找人时,将被找之人当木桩,令他“站那儿不动”,静等人去找,也不失为一种找人良法。哲人萨特说:在哪儿找人?“在人之所在处”。这话若作通常解,就是废话。人不在人之所在处,莫非在“非人”所在处?在“物”之所在处?但在人家萨特那里,这话真可谓话里有话,不可作通常解。不过那是另话,今不在那话上费口舌。
  井民今想说的是,正是由于人是主观能动的,是脑袋支配行动的,人与人才那么容易错过,才那么不好找,这理倒有点启发性。生活诉我们,愈是有主见的人,愈是能动好动的人,愈是点子多动作快的人,很可能就愈是难被找到的人。因此,一旦与人走失,发短信、通电话,告诉他站那儿不动,要他提供所在位置的最佳识别标志。或者反过来,告诉他,你站那儿不动,所在最佳识别标志是何物,静等这边来人找。于是“人找人”,悄悄演变成“人等人”。“找”和“等”,一个动,一个静,竟然在“人”上互通。
  就联想到“找对象”。“对象”多半是人,这恐怕首先得肯定。之所以话有保留,是不排除个别人的“对象”是非人。就说“对象”是人罢!是人就得“找”。哪儿去找?萨特说啦,“人之所在处”。可是人海茫茫,能相识者寥寥,若人人都埋头去“找”,岂不会发生大量的错过及浪费?因而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尔说啦,为减少找对象的交易成本,媒妁之言、婚姻介绍所等中介就应运而生了。井民明白了,原来,媒妁之言也好,婚姻介绍所也罢,不过是人找人、具体说是人找对象的驿站,那儿聚集了许多人,那些人被归纳分类,来找的人则按类予以提供。当然,那是一种世俗而非哲人的“人之所在处”。
  就想到人常说的“错过”。现实中大量的人,一生没有找到“那个人”,可能是因为自己眼睛不好,因错看而错失,也可能是别人眼睛不好,因看漏而漏过。再有可能,就是能供他走的那道太窄,他迟迟不能过去,待他终于过去时,那人早已过来,他们在“道”上错过。还有可能相反,是那能供他走的道太宽,道上同时走的人太多、太杂、太挤,混淆了他的视线,扰乱了他的眼神,让“那人个”从他眼皮子下错过。所以,一旦有人得告,“不论发生什么,你都等着我”或“不论发生什么,我都等着你”,就会叫人十分的感动和幸福。因为这可是对你以外的所有人封闭了全部通路,通衢大道只向一人开放。尽管如上所述,人这时实际上被部分当成了木桩。
  由此可见,完全的自由身,以及彻底的自由人,即所谓“真正的人”,在人世上其实是很麻烦的。他们会因寻找而心烦,又会因难找而心乱。其实他们所做的大量努力,不过是在找到个将他当成木桩的人,或者将某人当成木桩而他人也愿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