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倾斜的考分怎样扶正?(五)

(2006-06-21 08:30:20)
分类: 个性随笔
建议虽多惜太早
    既然是个问题,就当选择解决的办法。
    有人提出,如果考题同一,就以考分作为唯一取舍标准。可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韩民却认为,那会带来另一种不公平:在西藏等教育落后地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会变成凤毛麟角。因为至今那里每年都必然照顾分数,以让许多考分相当低的考生能上内地大学。
    于是又有人建议,根据各省考生占全国考生总数的比例,确定各省的招生名额及录取分数,从而使考生不论在哪里考,难度都是统一的。然而,但这种“平均主义”不仅对北京,而且对于教育发达省份会很不公平,在那里,会有相当考生虽考高分仍上不了大学或至少上不了好大学,其结果与今天人们讨论的北京低分上好大学一样。
    为与前两种方案相避,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杨曾宪作了如下设计:在照顾欠发达地区和京沪等高校密集区利益的前提下,以平均线上下25分为界,重新划拨名额,使各地区高低分数之差不超过50分。然而,这种折中不要说在操作上可能出现问题,仅在理论上就颇为费解:如何既照顾地区利益,同时又照顾分数线的均衡?以去年山东与青海的重点线相比,两者相差200多分,如果考虑分数线的均衡,青海的分数线显然需要提高,而分数线提高的结果,只能使青海的录取率降低,从而使其“照顾欠发达地区”的初衷落空。
    在这种情况下,“情况复杂”论悄悄占了上风。如前述提及的韩民就反复强调:高考录取,情况复杂,很难简单说公平或不公平。他的意思是,“造成全国各地的分数线如果是可比的”差距大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对部属高校来说,不仅仅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且要承担服务全国的责任,包括照顾教育落后地区。对于好坏些高考成绩不很好的地区,只能降低分数线。另一种是各地分数线的制定,还取决于各地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多少,机会多,录取比例高,分数线就低,反之亦然。像北京上海等地,市属院校多,吸纳量自然就大,录取分就自然降低。因而韩民的结论是,各地应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包括大力开展与教育部等共建高校,这样就可能多招当地学生。
    然而韩民忘记了,北大、清华等,可不是北京市建设的,而是用全国人民的血汗建立起来的。且地方再是展劲,也不大可能在大家看得见的时间内建起几个北大、清华来。至于北京市自己掏钱建的大学多招点本地考生,大家最多忌妒,不敢乱批。
    对“平分论”唱反调的,还有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廖平胜教授。该教授认为:高考录取分数怎样定才合理,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国家的人才需求与布局,有招生计划体制的问题,有照顾民族关系的问题,也有高等教育布局的问题等等。如对老少边穷地区考生的录取照顾,就是由于地区经济、教育落后的原因。但 廖教授也指出,尽管有各种原因与理由,眼下这种录取分数的不平等,仍然极不公平,并造成了不良影响: 首先,考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与高等教育“优中选优”的初衷相背离。同时,由于各地教育投资的效益回报不平等,严重挫伤了某些地区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它导致基础教育发展动力不平等。一所学校如果从来没有人或只有极少人考上大学,其办学的动力机制就会受到挑战,导向标准也会发生偏差。再说 悬殊的录取分数线还激发了片面追求高分的倾向,刺激了应试教育的蔓延,而应试教育追求高分的结果,又抬高了录取分数线,以致导致教育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扭曲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杨曾宪也指出,以中国之大,各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之巨大差异,要求全国高考录取线一刀切的意见也不尽合理。但他同时指出,高考录取不公的结果,正在产生一种马太效应:北京录取率高,考生升学压力小,导致拼搏精神差,从而使当地录取线愈来愈低;而外省录取率低,学生高考压力大,拼搏精神强,又使当地录取线愈抬愈高。这种由录取的不平等,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高考所起到的并非优化作用,而是劣化功效。它一方面使教育先进地区的中等教育水平长期落后,难以输出大批高素质的生源;另一方面又严重挫伤了其它地区中学教师的积极性,使一大批高素质生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