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掀起大学的盖头来(五)

(2006-06-21 09:09:09)
分类: 个性随笔
求学:认识国情,学在己手中
    有一篇名叫《人在大学》的网文,调侃大学生活道:“大门是雄伟的/进去是后悔的/宿舍是简陋的/价格是不菲的/ 上课是不听的/下课是消失的/社团是骗钱的/协会是作秀的/恋爱是随地的/分手是随时的/考好是意外的/重修是常在的/作弊是被迫的/开卷是不错的/期末是艰苦的/毕业是迟早的......"文章还有若干不雅内容,不便刊出,也不必刊出。因为我们仅从摘引部分,就可窥见文中提及者,是怎样把大学想得过于美好,进去之后又怎样希望变失望,遂以无奈和无聊的心态打发宝贵的求学时光。
    这说明认识大学生活,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你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以世界最大的发展国家举办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特色。这一特色反映到大学,便是学生的求学全过程均明显带有“发展中”色彩。即使是那近百所“211"与"985",求学条件也带有鲜明的"国情"。比如学生住宿,我国大学多为本科生6人一间,个别还有8人一间,最好的也不过4人一间。多数寝室里不能洗澡,没有空调。再如图书馆和实验室,我国大学的生均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量,均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如我国大学最大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为530万册,而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馆藏图书却超过1300万册。我国大学的生均实验设备和实习场地,也仅能满足求学的最低需求。尤其是自1999年大幅度扩招以来,办学条件的改善赶不上学生人数的猛增,教师的数量、质量也落后于发展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现上述调侃的网文,原本也不足为怪。
    但是,古今中外的大量实践反复证明,办学条件,尤其是各种硬件条件,不是办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更不是学生能否成才的决定性因素。近年常有人提及“西南联大”现象,产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西南联大,由京津几所著名大学于战乱中临时组成,一路躲避战火至西南边陲的云南,直至在破庙中开课讲学。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甚至以“逃轰炸时可拣到金戒指”作为例子,半带幽默半带酸楚地向学生讲内在的逻辑。但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精神的西南联大,不仅培养出后来的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且为民族及世界留下一段独特的办学佳话。
    在大学的“人”与“物”之间,永远是人的因素第一,物的因素第二,后者服务和服从于前者。而“人”中最关键者,又永远是校长、老师和学生。好的校长能带出好的管理团队,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能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合理的建设目标,有效的行动措施。可以丝毫不夸大地说,得一校长得一大学。蔡元培、梅贻琦等人的英名,因此得与北大、清华日月同辉。好的老师则不仅能将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将先进的方法更好地教给学生,更能用好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生会在好的老师那里既学会做学问,又学会做事情,还学会做人,好学生由是自然而然产生。
    相对于流水般逝去的校长和老师,永远年轻的学生是大学铁打的营盘。因此,怎样上大学,怎样渡过大学生活,对学生来说就显得比什么都更重要。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曾在该校在2001年迎新典礼上,向新生提出“十大目标”:第一,确定人生事业目标;第二,精通两文三语(懂中文、英文,会讲粤语、英语和普通话);第三,每年至少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课;第四,每月至少读一本和本专业无关的书;第五,培养读报和讨论时事的习惯;第六,就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在香港以外的访问交流活动;第七,找一位老校友或教师当自己的个人导师;第八,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校级文体比赛;第九,就学期间牵头为校、系或班组织一次活动;第十,做义工(志愿者)。张校长的“十大目标”中的个别,如“会粤语”、“至少参加一次在香港以外的访问交流活动”之类,不一定适合大陆的学生,但其它内容则抓住了大学生的根本,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值得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子牢记和践行。
    大学生应当不论文理,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学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学人文精神,主要是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一切以人为本,事事灌入人性关怀与关爱。学习科学精神,主要是学会勇于怀疑、探索、挑战、进取和实践,不迷信,不偏执,不盲从,不守旧,意志自主,思想自由。必要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当是大学生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追求,也是其是否成才及成才大小的最基本标准。大学如果培养出“书呆子”或“跟屁虫”,是大学的悲哀,也是大学生自己的悲哀。
未来:虚实两路,变与不变间
    大学是文化的产物,是文明的结晶。大学必然会随着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永无止境地发展,犹如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其它成果。
    未来的大学将在现实与虚拟两条轨道上发展。
    在现实轨道上,大学仍会保持一以贯之的优点与特点。“大楼”仍将是城市的亮点,文化的标识。教室将从里到外彻底现代化、智能化,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将多为多媒体设施取代。图书馆将藏有更多的纸质和电子图书、杂志与资料,这些图书、杂志和资料将用更多的语种构成,师生查阅它们将更加方便和快捷。馆里将有更多的学习、生活、休息甚至娱乐设施,安静、忙碌的师生们,将会十分方便地就地享受和放松。档案馆、博物馆也将同图书馆一道,将大学的传统“三馆”继续打造成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性设施。实验室将更先进,更智能,教学中的大多数理工科类理论,将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和还原。实验室将更加开放,向师生,向社会,向国内外同行。体育场馆将更大、更全、更先进,与多数大学现在仅有田径场、游泳池和篮排球场不同,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甚至奥林匹克项目所需的场地和馆舍,大学都将陆续建立,以至相当多大学的体育设施将成为群众健身和体育竞赛的主场地。由于生活与娱乐不可以虚拟,它必须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地存在,实实在在地发展,因此生活与娱乐设施将更加完善和发达。甚至大学校园本身,也将会成为社会瞩目的地方,公众游玩和参观的场所。大学校门将只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这个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建筑群,还有个名字叫大学。
    在虚拟的轨道上,大学将领虚拟世界风气之先和铸精神文化之魂,并以此凸现大学在人类文化和文明中的独特存在。“大楼”虽然极尽现代化,但它未必是城市建筑的最高、最大和最美,因为它不需要。教室虽然仍然保留黑板、粉笔之类传统教具,但将仅仅留守在某些学科门类和样式的教学中。教室的座椅虽然还有传统形式,但类似当今高档汽车的智能座椅,将在使学生坐着舒服的同时,及时、方便地提供各种听音、收视和点播服务。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这传统“三馆”,将大部被“数字馆”取代,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网上查询、网上阅读、网上观看、网上讨论等,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各种实体。“三馆”将会在愈建愈小的同时,愈建愈现代化,愈建愈智能化。智能的学生的宿舍,也将部分替代传统的图书馆,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设施和无线上网条件,将使虚拟“三馆”变得无穷大,变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师生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写作方式、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等,都将随虚拟世界的扩大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校门的象征意义将更大,因为虚拟空间中的“校门”无穷多,且个个不设防,扇扇任人走,校内外的任何人,只要愿意“读”大学、“上”大学、甚至“游”大学,都可进出自由。而社会的通才、偏才、奇才、怪才乃至整个精英层,除极个别外,将只会由大学源源不断地制造。
    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学间的竞争将会在新起点上展开,彼此的座次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排定。强者恒强,甚至强者通吃现象,将与强弱转换、咸鱼翻身现象并存。一些大学将迈入世界先进,甚至世界一流;一些大学将在考生高峰过去后,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惨淡经营;个别大学甚至可能惨遭淘汰,或被其它大学兼并,或被迫改换门庭。超级大学、巨型航母与袖珍大学、微型学府一道在高教市场上一较高低,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综合大学与多科大学、多科大学与单科学院、独立学院与其母体大学、中国大学与外国大学、普通大学与成人大学等等,将呈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合作与竞争。人类文化与文明必将在这场既合作又竞争的博弈中繁盛,大学作为文化与文明的结晶必将发出新枝,开出新果。
    大学在培养出大量社会精英的同时,将向社会提供更多原创性思想文化成果。大学的胸襟将宽阔,任何千怪百怪的思想,匪夷所思的行为,惊世骇俗的人物,都会在大学找到栖身之所。那些在社会上必然引起骚动的怪异举止,荒诞行为,奇异服饰,都会在大学成为司空见惯。倒不是大学师生主观上非如此标新不可,而是大学作为思想发源地,潮流策源地,文化引领者,科学原创所,拒绝怪异新奇,就是拒绝历史赋予的独特使命。
    但是,历史上令大学成其为大学的东西,也将有许多不会改变。师生蚁聚一堂教与学,学生喜欢课堂听课,必须的教科书要读,必经的程序要走,试要考,实习要做等等,都最多只会现代化,而不会被其它什么方式取而代之。无它,概因“老师与学生面对面”,“学生与学生须见面”这些原本大学最基本的学习、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犹如多媒体再先进、网络上学习再容易、虚拟空间听课再方便,也取代不了直接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授。而一些语言类、思想类课程,以及主要依靠讲解者阐释的课程,更难以完全仰仗多媒体。老师的嘴巴这个“单媒体”,随时手书的文字、符号、图形等等,是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也是大学无穷魅力中的一抹最难忘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