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个性随笔 |
反驳的声音更有力
但是,有关方面及媒体的解释,不仅没有得到认同,反而遭到更多质疑。
第一,北京由于经济发达和政治强势,教育事业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和政治支持。其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设备条件和学习条件等方面,都远比广大发展中地区要好。因此,这里培养出的考生在各方面都应当更强,从而更没有分数照顾的理由。
第二,说什么北京考生“综合素质高”,纯粹是偷换概念。高考一向是以考分为唯一取舍标准,弄出个“综合素质”标准简直成心搅浑水。再说,就算北京考生“综合素质”比其他地区高,也不能成为“赦免”他们的理由。其他地区考生整天埋头对付“高高的分数线”,哪闲暇提高“综合素质”?再说,“素质”是什么?会琴棋书画是素质,吃苦耐劳难道不是素质?再说高考所认定的,大哥二哥大家都差不多,都是应试教育。
第三,一些北京人强调,他们考生的“素质”足以弥补其“分数”的差异。但切莫忘了,在关于“素质”高低的辩论中,有一个明显的逻辑漏洞:双方都把它当成了一个“城乡差别”问题。而恰恰,这是个“朝野问题”。别忘了,北京也有农村,外地也有城市。即便我们承认北京考生素质的确比农村的高,也不能由此推导出北京考生比外地考生素质高,进而推出录取分应比外地低。凭什么说北京考生一定比南京、武汉的考生素质高呢?若论人口整体素质,中国目前素质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而不是北京。
第四,即使不考虑录取分数,单就日后成才比例,最高也绝对轮不上北京。浙江县级市镇海出过28个院士,湖北大别山区蕲春更是远近闻名的“教授县”,中国目前的两院院士最多者,江、浙雄居前列,北京即使按人口比例计也只能列后。录取时,是不是也该向江、浙考生倾斜呢?
第五,仅就中小学教育水平讲,人们也不信什么“北京比外地高”。事实上,由于北京的招生分数长期偏低,致使大量平均分数低的考生进了师范,不久后又纷纷走进中小学,从而大大影响了北京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近些年,北京等地的重点中学大批引进外地教师,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就各大中城市的普通中学论,学习压力肯定比北京同类学校大得多,教师水平及敬业精神总体上也比北京高。
第六,说什么北京考生多,就业压力大,如果不都收进高校,城市的就业压力就更大,甚至影响首都的社会稳定。可是,中国哪个城市比北京就业更容易?如果说人家务农、做工就是就业,北京为何偏偏要当“白领”?至于“稳定”,则不仅对北京,对全国来说也是压倒一切的。
第七,所谓“高校分布决定论”也不能成立。目前中国高校最密集的城市,确实是北京。其下是上海、武汉、南京和西安。而众人皆知,湖北却长期是高考分数线全国最高者之一。再说高校公布密集,是北京人的功劳还是全国人民的功劳?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还是市场经济的选择?这事儿不说还好,说起来让外地许多省份气不打一处来。根据前年不完全统计,北京面向全国招生的部属高校约50所之多,而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却连一所部属重点高校都没有。而诺大个内地高教大省四川,也不过区区四所。
至于北京人口基数小、普教与职教分离好,更不是那里考生应当得低分的理由。因为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那里考生当考高分才是。而说外地人计划生育国策没有坚持好,因而导致高校门槛窄之类,则既有任意贬低之意味,更有恶毒诬蔑之嫌疑,不值一驳。
前一篇:倾斜的考分怎样扶正?(三)
后一篇:倾斜的考分怎样扶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