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的智慧(二)

(2006-06-21 08:01:52)
分类: 个性随笔
表弟的幸福生活之源
    表弟乃一介农人,因无地可种而下井挖煤。煤矿为一个体老板所开,劳作条件及安全环境俱恶。当地报章不时披露井下有人死,表弟也多次在来信中戏称自己“先埋后死”。
    年前回故乡,得见回家过年的表弟。但见他身着此地农人少穿的西装,头上更令人吃惊地抹有摩丝。虽然西装与摩丝都是些廉价货,且表弟那老树干般的手也似乎与其穿戴不甚相配,但他那刚起的两层小楼、房梁上的腊肉串、漂亮的媳妇,以及那一脸难以遮掩的幸福,似乎又在告诉我,他过得并不比我这个做大学教授的差。
    可是我打心底对表弟的挣钱方式嗤之以鼻,遂寻机向他提醒“注意安全”。大出我预料的是,表弟尚不及吱声,在一旁磨豆浆的他母亲即我姨倒不高兴了:“瞧你说的!人死在哪里不是个死?”听到这话,不知为何,我的脸腾地一下红得发烫。我突然明白,长期自认优裕的都市生活,早已使我滋生出“死有优劣”的想法,犹如更早滋生出的“生有贵贱”。在潜意识里,我早已认定像我这样去生活,即便是最终在三尺讲台上油尽灯灭,也绝对比表弟那样“先埋后死”要高贵许多。可是存在这样的区别吗?
    请教孔子,却没有得到明确的回答。原因是当年已有一个弟子因类似问题碰过一鼻子灰。那位弟子问孔子:“请问先生,什么是死?”孔子以反问代答:“我连生都没有搞懂,怎么知道什么是死?”其实圣人过谦了。从他这个反问我们已经可以得知,他曾很认真地思考过生,同样也曾很认真地思考过死,因此他才认为死比生更深沉、更复杂。
    请教庄子,却被这位浪漫圣人告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齐一;生是来,死是去,人生便是一来一去;人当初赤条条地来,后来又赤条条地去,来时未曾带来什么,去时也无法带走什么。因此,既然生不足乐,死亦不足忧。庄圣人还现身说法,庄夫人辞世,圣人不仅不悲,反倒“鼓盆而歌”,硬是替她奏了一曲“欢乐颂”。
    原来,孔子的观点也源自庄圣人。只是他还没有完全学到手。因为在他那里生死还是尚未弄懂的问题,而在庄圣人那里,却把生与死看成一个完整生命的一头一尾,一出一入,一来一去。犹如一物之两体,离开这一面,就没有另一面,也就不懂另一面。
    在圣人的启发下,我替表弟及他母亲即我姨认真推想,终于想通:在中国偏僻农村,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寡,若不离乡背井打工寻活,绝无幸福生活可言;农人离土离乡打工,不干都市人不愿之粗活、重活及危险活,绝无幸福生活可言;而所有粗活、重活及危险活,都不同程度地直接威胁生命,挑战生存;倘不能笑对死亡,又怎能笑傲生活?
    超然于生死之外,生便变得生机盎然;踌躇于生死之间,生便变得死气沉沉。原以为这只是专属于坚定的政治家才可拥有的境界,孰料想,我的表弟以及他母亲即我姨,两个普通的中国农民,竟然于不经意间就拥有了。
    回到都市已久,表弟那一脸的幸福和他母亲即我姨那句话,总在我心头浮现。我突然发觉,他们那达观豁达的生死观,以至他们那纯净自然的幸福感,与圣人的智慧是那么地接近。他们虽不曾读过圣人的书,但他们与圣人心灵相通。他们是真正的智者和强者。尽管他们的幸福在锦衣玉食者看来不足挂齿,但幸福在他们那里却丝毫也不比在锦衣玉食者那里逊色。
    (本系列共十篇,2001年发表在新加坡《华页指南》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