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听涛汀江畔
——记诗人刘少雄
吴尔芬
作为文友,我和刘少雄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同一年出生、同一批加入省作协及同样卷毛。不同的是他拥有更多的头衔:上杭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对刘少雄的了解源于一些会议,我们择边角而坐,互相传纸条交流,会后更是高谈阔论,因为我们都害怕孤独。
是《才溪女》使刘少雄的诗名“南河”打响,这首诗作荣获“福建省向党建七十周年献礼”征文一等奖,并入选《汀江涛——闽西红土地文学作品选》。从此,这位富有激情、想象浪漫的福建师大中文系毕业生一发不可收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了大量诗作。刘少雄的诗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温柔的惆怅。像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让人联想起母亲年轻时柔软的腰肢如何摇摆过坎坷的岁月长廊;如纤纤细手,轻轻抚过我们心灵曾经有过的那一片伤感。
现在
村庄和家园
依偎在你的身旁
和身系蓝士林布围裙的
客家女子
劳作在你幽深的深夜里
多么的美丽而芬芳
“苦难和荣光,便一齐落在你单薄的双肩”的才溪,是“九军十八师”的昨日辉煌,还是“三千榔头八百斧”的浩浩传扬吸引了刘少雄的目光?我们曾漫步过才溪的乡村小道,正如诗人所说“其实圣地,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地方”。然而,刘少雄与两位作家谢春池、何永先联袂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才溪世纪梦》,这部长达12万字的报告文学在《厦门文学》1993年10期以专号隆重推出后,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制作成十四集连播节目。作品讨论会上,来自全省的作家、评论家无不为当年三千才溪儿郎奔向战火纷飞的战场、如今三千才溪儿郎闯进光怪陆离的特区的事实而惊叹。
能写报告文学的诗人一般能写点别的,比如歌词、电视脚本。刘少雄经常往返于上杭和龙岩之间,为制作某个电视片奔波,集创作、编导、摄像于一身的人毕竟不多。如此,也就注定他的累命……日落汀江边,灯火万点,那形色匆匆的是谁的面容?黎明又来到临江楼,人流如潮,那埋头疾走的是谁的身影?《客家母亲河——汀江》的《千年神韵》和《才溪人》如何《跨越昨天》通过摄像镜头,以生动的画面向人们展开。这些片子反映了客家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汉族从中原向南方迁移的生存轨迹;具有浓郁个性和历史积淀的风俗民情和客家人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
许久不见刘少雄,再次相遇时,洋洋16万字长篇报告文学《崛起的圣地》(与人合作)作为“五个一工程”创作项目、“红土地的今天”系列丛书已交鹭江出版社出版。刘少雄说:
大家都爱往圣地跑
哪怕来流一次泪也心甘情愿
因为真正的圣地
就在于它用最朴实的形式
包孕了最丰富的精神。
诗人无论在写什么,他的目光总是紧紧盯住精神的家园,寻找可以依靠的归依之所。
人多的时候,我们高声说笑,个别的时候,我们谈论严肃的话题。每一次开完会,我们也都打点行装回到各自寄居的地方,唯有刘少雄有这事那事无法及时回去妻儿身边。我看到诗人背起空空的行囊独行,没问他要往哪里去,只是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