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佛学

作家印象:夏炜那些柔软伤人的花

 

     文/吴尔芬

 

文坛沉寂多年的夏炜这次又要火了,新长篇《那些花儿》还没上市就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我是浏览过这部书稿的电子版的,封面设计帽帽和小葵也是我推荐的。这部小说讲一代人在鹭岛的生存与挣扎、沉沦与奋起、希望与绝望,点点滴滴都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那些花儿》以花的柔软与艳丽刺痛读者坚硬的神经,那些青春往事、多少人生辛酸,以花的形式绽放出来,映照我们生的苦涩与死的恐惧。真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家永远有两种,一种写自己,一种写别人,观照自己是需要勇气的,虚构别人却只需要技巧。如此说来,夏炜是个有勇气的人,而我一直认为他怯懦偏执的,可见知人不易。

第一次知道“夏炜”这个名字,是听阎欣宁说的,具体怎么说忘了,大意是在《中国作家》发过长篇,写得不错。当说到夏炜辞去一个大厂的办公室主任专职写小说时,老阎流露出过来人的淡淡惋惜,因为靠稿费过日子,在厦门还没有先例。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极深,我始终相信,有许多民间高手在写作,他们远离文坛、被评论家所忽视、淡泊而平静

(2013-11-17 23:15)
(2013-09-14 05:48)

 

揽闽西山水  绘客家风情

——游启章的艺术格调

 

 

    吴尔芬

 

    坦率地说,游启章起先并没有进入我的视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厦门文学》看到了他的几幅作品,为之一震.之后又在他的画室里见识了上百张的国画,更是惊叹不已。这些画面饱满、情感充沛的山水画,跟许多一线画家摆在一起也不逊色。游启章的山水画,基本避开名山大川,迥异于闭门造车的技术主义流行话语。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山一水通人性,那是对故乡汀州的眷恋,是对客家文化的诠释,是对儿童记忆的再现,是从心底流露出来的、有话要说的真正创新之作。这样的创作以笔墨为旗帜、以体验为根基,一笔一画都是画家的呼出。这样的创作是可靠的、真实的,也是大美不言的。

    我看画,从来都是就画论画的,不管他有多么光鲜的头衔,也不管他是多么卑微的出身。我以为,画家就是画画的,好比农民就是耕地的,作家就是写作的,画不好,画家头顶的光环就成了街头杂耍的小丑帽。我知道游启章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主修中国画,师

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

           ——听吴尔芬《厦门大学在汀州》讲座随

 

    上周末,在厦门图书馆听了厦门作家协会副主席吴尔芬的讲座,题目是《乱世风华——厦门大学在汀州》。说到抗日战争期间,厦门大学搬到闽西长汀去,艰苦办学的历史故事,也说到这一段历史今天似乎已被人遗忘,连厦大的一些教授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段历史,有的还质问作者“乱说”……

 

(2013-04-28 19:24)
http://s16/mw690/49cbbf0agdb6a1e060d1f&690

    此次去井冈山,见到了阔别27年的范永华老师,大喜过望。想当年,在32842部队报道组,经常去《厦门日报》送稿件,都会找范老师蹭一餐饭吃。那种父老乡亲的温情,让人没齿不忘。
标签:

杂谈

http://www.bjhakka.com/UploadFiles/2012112143450585.jpg

11月20日晚,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在福建三明开幕。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

 

http://www.bjhakka.com/uploadfiles/201211/20121121120427583.jpg

开幕式上客家姓氏展示

 

http://www.bjhakka.com/uploadfiles/201211/20121121120439659.jpg

具有客家特色的《敬酒歌》

 

http://www.bjhakka.com/

标签:

博客七周年

我的博客今天6122天了,我领取了徽章.  

  • 2006.06.13,我在新浪博客安家。
  • 2006.06.16,我写下了第一篇博文:《罪者的文学一》。
  • 2007.10.24,我上传了第一张图片到
标签:

杂谈

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连城开幕 两岸民俗现场PK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09-11 15:36
标签:

杂谈

狼煞花(暂定名)故事梗概

 

作者:高和

 

     今天签订了《狼煞花》(原名《狼女》)出版合同,这本书是我今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出版的第十七部长篇小说,故事的背景放到了福建的平和、连城,当初到平和、连城玩的时候,承蒙荣才、尔芬二位热情款待,这个故事的背景放到了平和、连城,也算还黄荣才、吴尔芬二位一个人情吧。

        附小说故事梗概:她,貌美如花,却因左手六根手指,被人称作“狼女”,他,柔弱听话,却因眉间一个小小的红痣,被人看做煞星,两个被歧视的孩子自幼青梅竹马,一次巨大的灾难,从此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历经磨难,久别重逢,他已经成了黄埔军校毕业的国军团长,而她也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然而,他不再是他,她也不再是她,重逢燃起的爱火,在“狼女”的诅咒声中被异化成了猜忌和分别。

        刘昭女因为左手六指,被人视为“狼女”,从小就受到歧视,被叫做“六爪女”。山匪黑煞神为了攻占赖家土楼,

(2012-01-12 20:06)
标签:

杂谈

 

艺术的母题

——《生死朗读》序

 

    吴尔芬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死,毕竟是令人痛苦的事情。面对生命的最后沉沦的毁灭,当死神叩响大门的时候,我们普通人的心态可以用“恐惧”来概括。

    死亡意识,不只是日薄西山的暮年人或不可救药的病人有;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也不是暮年人或病人特有的现象。死亡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极其深切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理智、平静地面对死亡,调整好对死亡的心理适应,是临终关怀的意义所在。

    我们讨论死亡问题是轻省的,死亡临到自己头上就是难以承受的重担。我们惧怕死亡,不一定就是对今生的贪恋,有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死后要去哪里,也有可能是没有活够。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就是人生,当你缺乏的时候,你渴望;当你拥有的时候,你厌倦。

    叔本华认为:“我们怕死决不是因为死亡中有痛苦,一方面,痛苦显然是在死前这一面的,另一方面,我们正是每每为了躲避痛苦而投奔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