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景一隅

(2007-09-18 22:01:20)
 

 

(阅读)

 

滞留在风景一隅

     ──读蓝春诗歌集《蓝色旗语》

                                                                 

吴尔芬

 

蓝春居然写了数百首的诗歌,当我翻阅厚厚的《蓝色旗语》时,我感叹说:蓝春是个虔诚的写作者。把写作过程当目的,这是那些以文学为跳板的人所做不到的。

初中同学的时候,蓝春就是个打扮得干净,颇惹老师和女同学喜爱的小男孩。在一群农村孩子中,蓝春白净的外表、活脱的笑靥显得与众不同,他母亲严厉的家教更是叫我们害怕。到了初三,蓝春竟然在地区文艺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这就让我们羡慕了。这么个早熟的人,是注定要经历更多的感情磨砺的,我们从他大量的爱情诗歌中可以看出。高中毕业后,我去部队站岗的同时蓝春到锰矿八号点教书,职业大相径庭,处境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百无聊赖无所适从。八十年代初期诗潮烂漫,我们别无选择地被卷入其中,这样,我和蓝春的通信理所当然的就要互相寄赠诗文。因此,《蓝色旗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我以前就拆阅先睹为快的,现在重新浏览,不禁要概叹物是人非什么的。我和蓝春的关系就象一摞碗,因为天天累在一起,所以免不了会相碰。这是命定,人不能更改。

    蓝春诗歌创作史上的壮举是创办《远方》诗刊,远销新疆石子河等地,虽然是油印刊物,但它所散发出来的一股质朴清香却是与梦中辙印联系在一起的,故而难以忘怀。读者很容易看出,蓝春大多数诗作写自八十年代后期,象他所面对的孩子们的脸庞那样纯真和直率。情窦萌动,而蓝春所处的环境又是单调和灰色的,只有通过写诗,才能摆脱孤寂与烦闷,激活起诗性的话语。到了九十年代,蓝春到了城乡结合部的县城工作,职业又是热闹的播音员、记者,诗作也就不再单纯地歌颂爱情了,出现了短暂的迷乱。甚至有些应景之作,这不奇怪,作为一介书生,我们实在给不出什么象样的东西作赠送礼品。

    蓝春生活在丧失信仰的年代里,无疑的,以情感为核心的感性生活就浮出海面,上升为他精神的至高点。蓝春是注重情义的人,这点已经成为共识。当然,这跟他外来户的出身不无关系,在亲戚屈指可数的情况下,朋友肯定会大面积生长。在蓝春的笔下,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工人、农民,甚至酒友,无所不包。要把如此各色人等变成诗作,除了语言技巧外,确实要在心里装有他们。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蓝春赞颂亲情的诗歌不仅绵长畅达,而且深切动人。迄今为止,蓝春还常常反省母爱,因他苦难的母亲早已离他而去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医院里他母亲拉住我的手叙说对儿子牵挂的情形,以及蓝春诉说丧母之情时深远的痛楚。

    除了母亲没有自始至终地辅佐他,蓝春的人生几乎没有缺陷,房子、妻子、儿子,如果不是过于迷恋诗歌,一个而立之年的年青人该有的都有了。当我们朋友间在议论谁才是幸福者时,蓝春就成了公认的对象,因为其他人不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就是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所谓幸福即是内心所指与行为能指趋向一致。中国诗潮后浪推前浪,不知有多少诗人如风尖的糠秕,被时光无情地涤荡。但蓝春似乎永远在岸上看风景,即没有搏击风浪的惊险,也不被滚滚诗潮堙没。蓝春一直未曾停止写诗,他只写自己愿意写和乐意写的东西,滞留在诗坛风景的一隅,成为诗歌的一块站牌。   

    我期待着蓝春能走出固有格局,我也知道,能摇身一变成文学明星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以文学为敲门砖或楼梯的人就多了,他们一看文坛无利可图拨脚就跑。可见,象蓝春这样执着地写作,只顾攀登莫问高的人才是文学的栋梁。真的,离开蓝春他们,我不知道文学还能以谁为受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命的流露
后一篇:痛者的抚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