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记忆

(2007-09-02 00:22:57)
 

 

      故乡的记忆

 ──吴尔芬长篇小说《雕版》序

 

         张胜友

 

    心灵的震撼,往往是不期而遇的。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冬天,我以作家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出席“中国作协闽西冠豸山文学创作生活基地”的挂牌仪式,连城县的东道主安排我们参观了四堡乡古雕版印刷基地。作家们都被完全震撼了,包括在闽西出生长大的我都不知道位于祖国的南边陲、福建的西南部、偏僻的连城山区,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竟然会是雕版印刷基地。这是一块了不起的文化瑰宝,它的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新闻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那种浩大的普及和时间的久远都让作家们惊讶不已。

    史料表明,四堡的雕版印刷业起源于南宋末年,自明代中后期起,经历了一崐两百年草创与发展,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五百户人家的四堡就有书坊三百间,出版物“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出版总量仅次于北京、汉口,排名全国第三,“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相望”。然而,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以后,由于西方先进的铅印技术传入,在我国引起印刷业的一场革命;加上家庭作坊的手工操作既不可能造就庞大的生产规模,也不可能形成原始的资本积累,四堡雕版印刷从此一蹶不振。让人惊叹的是,由于地域的相对闭塞,加上当地文化气氛浓厚,使四堡的雕版印刷文物保存比较完整,成为全国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唯一的幸存者。

    在那次采风活动中,吴尔芬就问我,为什么一直没有出现以客家文化为背景的重大作品?我回答他,客家聚集地在南方,南方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散文和诗歌,小说创作则始终处于弱势。我们客家文化里面还没有产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实际上是没有产生表现客家人历史和奋斗的长篇记叙。如果以古雕版印刷为背景创作长篇小说或拍摄影视作品,那将是很可读也很可看的。吴尔芬告诉我,他正在搜集资料做长篇小说的创作准备。

    这块文学空白如此之快就被弥补,这是始料不及的。作家出版社刚推出连城籍女作家项小米的长篇小说《英雄无语》,我们又读到了吴尔芬寄自连城的《雕版》。《雕版》讲述了一个英国遗孤在闽西雕版世家求生存的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符合艺术真实的“四宝”,让逃亡的少女竹烟和她的故事进入。竹烟以自己的雕版绝技被唐家所收留,命运使她怀上了传教士麦高温的儿子。义和团谋杀洋人后,竹烟为了混血儿能够在四宝立足,失去了永远的光明;为了雕版印刷后继有人,舍身扑向无边的黑暗。混血儿唐嗣有毕生雕刻书版、守护雕版,梦想融入养父的家族中,获得承认与爱。但是,对文化精髓的牢牢把握改变不了他的外貌与血液,环境残酷地拒绝了他。正当他以雕版为家,习惯孤独与歧视时,事情却起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在题记中所说,“雕版就是梓,梓就是故乡,所以,他们以雕版为家园”。

    在《雕版》的叙述中,吴尔芬沿袭了先民根深蒂固的文化记忆,祭祀、出殡、婚礼、族会、墟期、走古事都不同程度地再现了最初的本土印象。浓厚的客家文化尤其融会贯通于雕版印刷的流程,极具客家特色的族谱情结留下了关于战乱与灾荒的血泪史。如何让今天的年轻人看到祖辈的生活轨迹,让老者重温自己的生命历程,同时为学者提供一本生动的雕版印刷的珍贵史料,成了吴尔芬挥之不去的神圣责任。《雕版》情节跌宕、人物众多、跨越百年,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作家对客居生活的谙熟和对人性敏锐的观察力。这部长篇可以说是以客家祖传的精锐文化,与时代的强劲脉搏砰然相遇所碰撞出来的艺术辉煌。作为客家的后代,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客家人当年的步态,看到了当今风俗的源流所自,使我们能够寻觅风俗流变那不可逆转的规律。

四堡古雕版印刷基地是特别的、丰富的、无可匹敌的旅游资源。《雕版》是改革时代、在开放条件下的重要作品,意义在于它的奇特、精致和可读性。它象来自故乡的记忆,震撼每个读者的心灵。

 

原载《福建日报》

    《作家文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群厕之上
后一篇:周韶华<br>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