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印象)
国画大师周韶华
吴尔芬
因自幼身材高大,周韶华12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是革命生涯和美术创作伴随他走过人生的七十个春秋。如今的国画大师仍然精神矍铄,一派艺术家和长者的翩翩风度。千禧年的元月19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石门湖发生了两件喜事,一是从北方飞来了数只过冬的仙鹤,二是迎来了世界级的国画大师。旅游局的小马举着相机四处寻找飞来飞去的仙鹤都没拍成,只好回到码头拍鹤发童颜的周韶华,并说“原来仙鹤在这里”。
第一次来冠豸山的周韶华为它的美丽感到惊奇,认为它综合了全国名山大川的优点,既有庄严、雄伟、阳刚之气的美,又秀丽、幽深、小巧玲珑,景点非常集中。如果扩大宣传,会让世人向往。
周韶华现为中国文联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由于他的国画作品和著述打破了近千年来文人画的格式规范和笔墨情结,是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李可染、吴冠中诸贤之后对中国美术有卓越贡献的国画大师。千禧年的第一个元旦,周韶华在厦门特区举办“世纪的选择”新作展,作品中笔墨规范上与文人画的分离倾向和艺术形态上的象征倾向在观众和专家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象打开了一扇窗口,为福建美术界注入一股结构重于笔墨、气势重于韵味、胆识重于功夫的清鲜空气。
自80年代以来,周韶华在创作《铁壁江山》、《夜探唐古拉》、《天池》、《走出长阳洞》、《无字碑系列》、《玉骨清相》、《一抹夕阳红》、《喜马拉雅》、《半月溪》等大量国画作品的同时,还出版了超过百万字的五部文论专著,提出“跳过元明清以近的传统,把借鉴的触角伸向宋代和魏晋六朝以远,驰骋于汉唐秦楚,上溯春秋周殷,直至仰韶文化的活水源头。”其中在中国画坛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思考一是“隔代遗传”,即“咬破文人画的茧子”;二是“横向移植”:积极借鉴国外的、民间的、姐妹艺术中的一切于己有益的因素;三是“全方位观照”:传统与现代契合,东方与西方融汇。
真正的大师不但坐而论道,而且起而行之。20年来,周韶华遍访名山大川和文化古迹,从黄河到长江、从长白山到帕米尔,中外行程20余万公里,而黄河寻源则是他艺术创作的新起点。从那时起,周韶华不仅强调画面的整体结构,并且从结构的角度更深地把握了笔墨的现代意义。从1983年的《大河寻源》展,1992年、1994年两度《世纪风》展,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大型个展,1997年出版的《面向新世纪》画集,直到2000年元旦在厦门举办的《世纪的选择》新作展,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强烈的象征倾向。
在谈到如何加强冠豸山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时,周老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号角和火炬,我们总以为文化建设是将来的事,其实不然。他建议连城要开发客家文化,把客家人世世代代创造的民俗、风情,如何生产、生活、娱乐,方方面面展示出客家人的历史和辉煌,建成一个历史长廊和博物馆。
周韶华总是借山川草木、新景古物结构着外张的图式,以象征他所追慕的大华夏精神和大宇宙灵魂。我们有理由相信,雄奇秀丽的冠豸山一定会出现在大师的“咏叹派象征主义”作品中。
原载《闽西日报》
《厦门晚报》
《精神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