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言四

(2007-08-09 10:10:07)
 

 

(发言)

 

驱鬼邪:闽西客家人端午节的本体

 

吴尔芬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列,是客家人最隆重的传统三节之一。端午节的由来除了纪念屈原之外,客家地区还有另一种传说流行于民间,那就是纪念伍子胥和屈原两人。传说认为,端午节期间,汩罗江常涌起两股巨浪,一前一后,滚滚向前,那是伍子胥在前,屈原在后。虽然两人处在不同时代,一个在春秋,一个在战国,但都是民间忠君的楷模,所以人们把他们附会为汩罗江的两股巨浪,以示对忠君孝父价值观的认可。

虽然连美国波士顿的华人社团也在查尔斯河组织一年一度的龙舟节,闽西山区的客家人却无龙舟可赛。闽西客家人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沐浴、除毒、避鬼邪等活动。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门上插上艾叶、菖蒲;二是给小孩染指甲、佩香囊;三是喝雄黄酒,并喷雄黄酒在房屋四周和床底下;四是用药把煎水洗澡。那么,这一系列动作的中心本体是什么呢?

关于端午节插艾叶,有人考证是源于黄巢起义。

客家人第二次南迁,起于黄巢战乱。某一年的端午节前,黄巢系着黄头巾骑马率部追击唐军,在逃难的人群中,黄巢发现这样一位奇怪的大嫂:身上背一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手牵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蓬头垢面,拼命狂奔。黄巢拦住了女人的去路,问个究竟。这位大嫂回答说,“我的哥哥嫂嫂都在战乱中遇难了,身上背的大男孩是他们的独苗;而这个手上牵的小男孩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也要保住哥嫂的血脉啊,让他长大成人,传递香火。”

黄巢听罢,感慨唏嘘,对女人说:“黄巢的兵是保护穷人的,你到新的地方以后,记住在门框上插上艾叶,我回到军营会下令全体官兵,不要骚扰门前插有艾叶的人家。”

女人目送黄巢策马离去的背影,记住了他的叮嘱。这位大嫂就是逃难中的客家妇女,她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乡亲,乡亲们奔走相告,这样,所有的客家人都知道了。当他们来到闽西山区正好是端午节,于是客家户户的门前都插上了艾叶。黄巢的大军狂风般席卷而过,因为艾叶的缘故,客家人免遭一场洗劫。从此往后,客家人每到端午节,就有了在门框上插艾叶的习俗。

这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传说”,没有文化上的基本依据。且不说黄巢绝不可能为一个邂逅的妇女下一道军令,即便如此,也断乎不能形成习俗。

实际上,习俗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现象,反映了特定时空范畴内人们的世界观。许多民间习俗往往是以祭祀神灵、驱除鬼邪,以及行为和语言避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古人趋吉避凶的愿望、内心压力的缓解,都寄托在冥冥世界的神鬼身上。天旱不雨,要祭龙王;治病疗疾,要祭药王;诸如此类。把眼光从现实转到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是一个信仰鬼邪很深的国度。中国并非一个无神论国家,而是一个泛神论国家。泛神论的实质是:一、具备某一种品格的历史人物可以变成神,比如孔子、关羽、妈祖;二、神不是全能的,而是像官员一样分工明确,比如送子观音与财神爷;三、神明与鬼邪混淆,比如孙悟空,到底是神还是妖?莫衷一是。

在鬼邪世界里,什么奇思异想、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可能出现,人们的自由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恐惧、喜悦、悲愤、痴心、好奇,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都可在这里得到发泄。这个世界因而显得更为奇妙多姿。中国古代的鬼神文化典籍,可谓汗牛充栋、车载斗量。在中国原始神话中,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人鬼与自然界的精灵混杂难辨。随着人间的两极分化,鬼神世界也相应而变,上层为神,居于上天或美景;下层为鬼,居于地下或荒野。

那么,闽西客家人端午节的本体是什么呢?笔者根据儿时长辈的教诲以及长期的考察认为,是驱鬼邪。“出没”民间的鬼邪主要有勾魂、游魂、冥鬼、厕鬼、宅鬼、僵尸等等,他们驱的又是哪一路鬼邪?笔者确认,是夜叉。

夜叉是梵文Yaksa的译音,也译作“药叉”或“夜乞叉”,意译为“能啖鬼”或“捷疾鬼”,含有“勇健”、“凶暴丑恶”之意,是中国群鬼中最凶恶饕餮的鬼邪之一。夜叉作为“能啖鬼”,它最大的嗜好是血肉模糊地吃人,不管死人活人,手到擒来,津津有味地咀嚼。最可怕的莫过于母夜叉,若母夜叉变化成男人的妻妾,情形更令人毛骨悚然:男人的子女将一个一个被母夜叉生吞活剥地吃下去,最后再吃男人。

人怕鬼,鬼也怕人。如果了解鬼邪的弱点,不仅可以驱赶,而且可以治理。鬼邪生存于地下或荒野,属于阴界,与阳界对立。这样,凡是属于阳界的圣洁、光明、公义、爱心,鬼邪都十分害怕。让我们来逐一分析闽西客家人在端午节的活动中是如何驱逐鬼邪的。

门上插艾叶、菖蒲,取“艾叶如旌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之意。宽厚的艾叶像一面旗、细长的菖蒲像一把剑,这是正义之师的象征,单兵作战的夜叉见了,哪敢进屋?

端午节前夜,母亲们把白天采来的指甲红捣烂,敷在小孩除大拇指外的其余四个手指上,用布包扎好。第二天清晨解开,四指艳红,很是美观。此外,还用白芷、丁香、木香等研成细粉,缝成形状各异的锦囊、香袋,系上彩色丝线,佩戴在在孩子胸前。这与贾宝玉身上的护身符同理,用以祛秽、驱鬼、逐邪。鬼邪出没的场所黑暗、污秽,孩子艳丽的指甲、锦囊扑鼻的香味,想必与鬼邪的审美观格格不入。

端午节中午,家人在团聚时都要喝雄黄紫金锭酒,以祛除身上的百毒百邪。众所周知,酒是仪式完成的中保,祭祀离不开酒、驱鬼也离不开酒,婚礼、丧礼、生日、甚至做礼拜、结拜兄弟,离开酒,仪式将难以完成。在《白蛇传》中,法海正是凭借一口雄黄酒,才使白娘子现出原形的。因此,端午节这天,姑娘们在喝雄黄酒时,要你喷我、我喷你,相互质问:“你到底是人还是妖?”

将雄黄酒喷在房屋四周和床底下,也是出于相同的目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黄纸条写上:“五月五日天中节,行病鬼王口吐血”、“五月五日送毛娘,毛娘一去不返乡”、“五月五日午时书,四海龙王进宝珠”等张贴在厅堂、厨房各处。

“洗药把”是指用枫树叶、梓树叶、艾叶、菖蒲、黄荆条、蒜子等辛散味道的草药扎成的一把,以此煎水洗澡。煎水时还要放一枚鸡蛋煮,把煮熟的蛋装进一个线结的卵袋,同香包一起佩戴在孩子身上。夜叉不是爱吃人,尤其爱吃小孩吗?当它闻到辛散刺鼻的草药味,就会放弃吃人的企图,实在饥饿难忍,抓起卵袋里的熟蛋就走了。

 

本文为作者在“首届海峡两岸端午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文学的作用
后一篇:发言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