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 [2007年08月08日]

(2007-08-08 01:31:57)
 

 

(发言)

 

小说和评论都应该回到真实中

 

吴尔芬

 

大家好。我接着陈希我和傅翔的意思往下说。

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城市和农村的问题。城市里面的人会对农村生活有点迷恋,但迷恋的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品一品原质原味的菜肴,发一点感慨,写一篇游记。大家为什么要拼命往城市里挤?不就想享乐吗!农民没有对土地迷恋,农民也向往城市的生活,并不是像有的人所说,农民都对土地很迷恋。我当农民的时间很长,我非常了解。只是农民穷得只剩下一把干土了,再不珍惜就一无所有。但我并不认为进了城就城市化了,许多人做了教授、当了大官骨子里还是农民,只不过围个土围子做财主。

第二个问题是叙述、语言修辞方面的问题。1996年我跟一个当红的评论家一起散步的时候,我问他中国最可期待的作家是谁?他说是余华。而我说,“余华已经走到头了,他将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写小说。”自从出了《许三观卖血记》,我就知道余华该走的路走完了。《许》是《活着》的扩充版,里面的立意、情绪、表现手法完全相同,所有的不同都是刻意标板出来的。一个评论家看不出这点是悲哀的。余华写的农民就不是农民,对话就不是农民的对话,是想象出来的,是作家的话,是莎士比亚的模式,它没有内心的冲突和体验。现在的小说最大的问题是讲故事,因为故事是读者对作家的基本要求,可是这个基本功能现在经常看不到了。我们写的小说大多是平民看的,他们能一口气读下来,这小说就好,否则就不好,就得改。我经常说,作家的荣誉来自大众的认可,而不是权威的评判。评论家应该关注故事的贫泛,如果作家不能满足读者的故事消费,那么小说一定会离大众越来越远。

第三个问题是断代的问题。什么70年后、80年后,作家的区分应该用作品来衡量,用精神面貌来区别,怎么可以用出生时间来区分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评论家的态度问题。目前许多好作品都是编辑在发现,评论家跟着编辑转,谁发头条就注重谁。有的评论家自己说只看几家有影响的大刊,如果都由编辑来发现作家,还要评论家干什么?如果我是评论家,我一定会注重一些来自民间的东西、自己热爱的东西。

谢谢大家!

 

本文为作者在“第四届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上的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文学的作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