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不应该是一刀切
我认为任何问题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不能走极端。20世纪70年代末提倡“人人都争取当科学家”,神童被捧上了天,后来又说不能“捧杀”,又要反思。
反思的结果是:一提到“神童”、“尖子生”都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又走另外一个极端。其实,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与绝大多数人才的成长之路相比,“少年早成”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不能因为出现了几个半途而废的例子,就把所有的“少年早成”都给否定了。
文艺类的少年天才且不说。美国数学家维纳,3岁就会读写,14岁大学毕业,18岁成为博士,最终完成了一番大事业,成为信息论的前驱和“控制论”之父。全盘否定“少年有成”合理性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更公平地看待“早成”现象呢?
在我看来,要想培养出“18岁的硕士”,就必须允许孩子走跳跃式的成长道路。毋庸讳言,这些孩子首先得具备优秀的智商条件和及时的早期智力启蒙,但之后各级学校的破格特许跳级也必不可少。
说这些,我的意思并不是说“18岁的硕士”“二十几岁出研究成果”就是张炘炀的努力目标。应该说,我是抱有这些美好愿望的。但是,现在张炘炀只有10岁,按照我一贯以来对他的人生道路设计和期许,我并不想过早为儿子施加任何压力。
我只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教育方式不应该是一刀切的,而是也应该“百花齐放”。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为不同的孩子选择更适合他自己的教育模式。
张炘炀的性格中有一股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倔劲儿,但孩子脾气倔归倔,这种认真劲儿也是我能在他身上成功实施我的教育计划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初在孩子读高中前,两本高中化学我们仅仅花了1个月时间就学完了。采用的方法就是我的框架学习理论:先把知识点给他串起来讲一遍,然后在一起做题巩固。
学英语时,则是采用我的“储备充足的词汇量”学习办法:别的先不说,不动脑筋找任何取巧的方法,先给我把单词背下来。
这些学习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孩子认真专注的个性。
高考前夕有这么一件事:有一段时间,张炘炀爱看电视台的一个系列节目,就跟我说:“爸,这个节目要播很长时间,我想多看几集,到了×月×日后,我就不看了,到时候你提醒一下我。”
我说,“好吧,你也该放松放松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也忘了这件事,但张炘炀没有忘记。那一天,他看着看着电视,转过头来跟我说:“爸爸从明天起我就不看这个节目了。”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他接着又很认真的说:“你忘了咱们俩约定好了的,从明天开始,我要专心学习了。”
原来如此!他的一丝不苟的性格特点又让我感到挺欣慰。
平时复习时,我都是让张炘炀全面复习,但偶尔也会抓住某科搞一下突击。如此两者互相结合,学习效果比单纯地选一种方式要好得多。
除语文外,历史、政治中的简答和论述题等,由于这些人文知识完全超出了不到10岁的张炘炀的接受能力,我平时在教他和辅导他功课时,基本上采取“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兼采取看电视频道的革命历史影片,战斗片的辅助手段。
张炘炀高考的主要得分,是英语“死记硬背”和数理化“框架学习法”效果明显的课程。对他的语文学习辅导,实话实说,实在是无经可取。
在这里,我想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在张炘炀的迎考策略中,确确实实有一个“丢小头占大便宜”的思想意识在里面。我经常挂在嘴上的另一句话就是“英语一门等于两门”,意思是在知识扩充上得有一点实惠观念,这个过于务实化的倾向,敬请读者分析。我当时也意识到,不能因为片面追求高分而偏废某一门某一科,但是就像我常说的那样,人不能两头都占,要求他学习成绩达到样样红,显然是不现实的。
张炘炀成名后,广西的一位家长写信给我,讲述了其女儿的情况。
这个孩子也是一个从小冒尖的典型,很早就获得省级和全国性的作文大赛奖项。家长对她抱以很大的希望,为她的成长创造了很多很好的条件。然而这个女孩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学习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很苦闷,家长也很烦恼,来信请教我如何让这女孩走出这一难关。
我觉得很难回复这位苦恼的家长。因为我本能地感到:文科小天才的成长模式,跟张炘炀这种成长模式,应该是很不一样的。其次,我不否认有文理成绩俱佳的优秀学生,但如果战线铺得太宽,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负担。
我在张炘炀的教育上的务实化举措,可能很不规范,但也算是一个量力而行的举动吧。
再聪明的孩子,说到头他也只是孩子,孩子比大人更情绪化,更缺乏自控力,更容易受压力或别人的评论的影响。
因此,要想帮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要注意辅导他时采取正确的心理策略。其实说白了,孩子是需要哄的,对学习也是如此。不管你强迫他去做什么,效果肯定没有他自己心甘情愿去做来得好。
还好,因为张炘炀从小到大,我从没有在学习方面给过他压力,所以他几乎从未对学习产生过厌倦情绪,他从来没把玩与学习看得那么界限分明,这是本人一直颇为自得的一点。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遇到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尤其在高中这段时间,由于我们只花了一年时间,这个问题有段时间就显得尤其突出。
记得就是在高三上半年时,张炘炀数学成绩老上不去。父子俩努力攻关了很多天,可是不知道是因为前面基础没打好,还是那段时间孩子不在状态,有时候一道题我讲了四五遍,张炘炀还是眨巴着眼睛,可怜巴巴地对我说:“爸爸,我还是不明白。”
我叹了一口气,转念一想,不能再这么原地转圈了,孩子并不笨,是我的讲解得想想对策才是,毕竟,对这么小的孩子发脾气有什么用呢?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几天我暂时停止了对张炘炀的数学辅导,让他自己学。
然后有一天,我把张炘炀叫过来,递给他一份测试题:“炘炀炘炀,把这份卷子做一做,看看这几天学得咋样。”
张炘炀一开始皱着眉头。但做着做着,就全神贯注起来———这是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很专注。最后,他喜滋滋地把答完的试卷交给我:“爸爸,我都答上了。”
我帮他判卷,孩子这回他得了九十多分,非常不错,于是奖励了他一番。
自从这次“考试”后,张炘炀的学习又恢复了正常状态,很少出现之前的听不懂、不想学的情况了。
可是他并不知道,那次考试我用的试卷,是他以前做过的并且得了高分的试卷。这是一个“糙”办法,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攻克他现在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这个“佳卷重温”的心理招术在张炘炀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的时候,我曾经多次采用。(33)
我认为任何问题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不能走极端。20世纪70年代末提倡“人人都争取当科学家”,神童被捧上了天,后来又说不能“捧杀”,又要反思。
反思的结果是:一提到“神童”、“尖子生”都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又走另外一个极端。其实,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与绝大多数人才的成长之路相比,“少年早成”的例子毕竟是少数,不能因为出现了几个半途而废的例子,就把所有的“少年早成”都给否定了。
文艺类的少年天才且不说。美国数学家维纳,3岁就会读写,14岁大学毕业,18岁成为博士,最终完成了一番大事业,成为信息论的前驱和“控制论”之父。全盘否定“少年有成”合理性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更公平地看待“早成”现象呢?
在我看来,要想培养出“18岁的硕士”,就必须允许孩子走跳跃式的成长道路。毋庸讳言,这些孩子首先得具备优秀的智商条件和及时的早期智力启蒙,但之后各级学校的破格特许跳级也必不可少。
说这些,我的意思并不是说“18岁的硕士”“二十几岁出研究成果”就是张炘炀的努力目标。应该说,我是抱有这些美好愿望的。但是,现在张炘炀只有10岁,按照我一贯以来对他的人生道路设计和期许,我并不想过早为儿子施加任何压力。
我只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教育方式不应该是一刀切的,而是也应该“百花齐放”。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为不同的孩子选择更适合他自己的教育模式。
张炘炀的性格中有一股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倔劲儿,但孩子脾气倔归倔,这种认真劲儿也是我能在他身上成功实施我的教育计划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初在孩子读高中前,两本高中化学我们仅仅花了1个月时间就学完了。采用的方法就是我的框架学习理论:先把知识点给他串起来讲一遍,然后在一起做题巩固。
学英语时,则是采用我的“储备充足的词汇量”学习办法:别的先不说,不动脑筋找任何取巧的方法,先给我把单词背下来。
这些学习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孩子认真专注的个性。
高考前夕有这么一件事:有一段时间,张炘炀爱看电视台的一个系列节目,就跟我说:“爸,这个节目要播很长时间,我想多看几集,到了×月×日后,我就不看了,到时候你提醒一下我。”
我说,“好吧,你也该放松放松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也忘了这件事,但张炘炀没有忘记。那一天,他看着看着电视,转过头来跟我说:“爸爸从明天起我就不看这个节目了。”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他接着又很认真的说:“你忘了咱们俩约定好了的,从明天开始,我要专心学习了。”
原来如此!他的一丝不苟的性格特点又让我感到挺欣慰。
平时复习时,我都是让张炘炀全面复习,但偶尔也会抓住某科搞一下突击。如此两者互相结合,学习效果比单纯地选一种方式要好得多。
除语文外,历史、政治中的简答和论述题等,由于这些人文知识完全超出了不到10岁的张炘炀的接受能力,我平时在教他和辅导他功课时,基本上采取“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兼采取看电视频道的革命历史影片,战斗片的辅助手段。
张炘炀高考的主要得分,是英语“死记硬背”和数理化“框架学习法”效果明显的课程。对他的语文学习辅导,实话实说,实在是无经可取。
在这里,我想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在张炘炀的迎考策略中,确确实实有一个“丢小头占大便宜”的思想意识在里面。我经常挂在嘴上的另一句话就是“英语一门等于两门”,意思是在知识扩充上得有一点实惠观念,这个过于务实化的倾向,敬请读者分析。我当时也意识到,不能因为片面追求高分而偏废某一门某一科,但是就像我常说的那样,人不能两头都占,要求他学习成绩达到样样红,显然是不现实的。
张炘炀成名后,广西的一位家长写信给我,讲述了其女儿的情况。
这个孩子也是一个从小冒尖的典型,很早就获得省级和全国性的作文大赛奖项。家长对她抱以很大的希望,为她的成长创造了很多很好的条件。然而这个女孩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学习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很苦闷,家长也很烦恼,来信请教我如何让这女孩走出这一难关。
我觉得很难回复这位苦恼的家长。因为我本能地感到:文科小天才的成长模式,跟张炘炀这种成长模式,应该是很不一样的。其次,我不否认有文理成绩俱佳的优秀学生,但如果战线铺得太宽,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负担。
我在张炘炀的教育上的务实化举措,可能很不规范,但也算是一个量力而行的举动吧。
再聪明的孩子,说到头他也只是孩子,孩子比大人更情绪化,更缺乏自控力,更容易受压力或别人的评论的影响。
因此,要想帮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要注意辅导他时采取正确的心理策略。其实说白了,孩子是需要哄的,对学习也是如此。不管你强迫他去做什么,效果肯定没有他自己心甘情愿去做来得好。
还好,因为张炘炀从小到大,我从没有在学习方面给过他压力,所以他几乎从未对学习产生过厌倦情绪,他从来没把玩与学习看得那么界限分明,这是本人一直颇为自得的一点。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遇到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尤其在高中这段时间,由于我们只花了一年时间,这个问题有段时间就显得尤其突出。
记得就是在高三上半年时,张炘炀数学成绩老上不去。父子俩努力攻关了很多天,可是不知道是因为前面基础没打好,还是那段时间孩子不在状态,有时候一道题我讲了四五遍,张炘炀还是眨巴着眼睛,可怜巴巴地对我说:“爸爸,我还是不明白。”
我叹了一口气,转念一想,不能再这么原地转圈了,孩子并不笨,是我的讲解得想想对策才是,毕竟,对这么小的孩子发脾气有什么用呢?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几天我暂时停止了对张炘炀的数学辅导,让他自己学。
然后有一天,我把张炘炀叫过来,递给他一份测试题:“炘炀炘炀,把这份卷子做一做,看看这几天学得咋样。”
张炘炀一开始皱着眉头。但做着做着,就全神贯注起来———这是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很专注。最后,他喜滋滋地把答完的试卷交给我:“爸爸,我都答上了。”
我帮他判卷,孩子这回他得了九十多分,非常不错,于是奖励了他一番。
自从这次“考试”后,张炘炀的学习又恢复了正常状态,很少出现之前的听不懂、不想学的情况了。
可是他并不知道,那次考试我用的试卷,是他以前做过的并且得了高分的试卷。这是一个“糙”办法,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攻克他现在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这个“佳卷重温”的心理招术在张炘炀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的时候,我曾经多次采用。(33)
| http://www.news365.com.cn/images/blank.gif |

加载中…